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隧道工程论文--隧道施工论文--施工方法论文

下伏采空区段公路隧道结构安全评估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采空区场地变形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采空区处治技术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穿越采空区段公路隧道结构稳定性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采空区段公路隧道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技术路线第18-19页
第2章 隧道工程采空区概况及其地表沉降预测方法第19-33页
    2.1 采空区覆岩影响带划分第19-20页
    2.2 依托隧道工程及其采空区概况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工程概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隧址区地层构造及地质条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研究区段围岩性质及依托隧道支护结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华蓥山隧道隧址区煤矿采空区分布情况第23-25页
    2.3 穿越采空区段隧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 2.4 下伏采空区段地表沉降预测原理及方法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煤层开采上方地表沉降预测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概率积分法预测隧道结构沉降存在的缺陷与问题第31-33页
第3章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3-70页
    3.1 影响下伏采空区段隧道结构安全稳定性因素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下伏采空区隧道安全性主要因素研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要影响因素取值范围第35-36页
    3.2 隧道下伏采空区段影响程度判别准则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隧道结构变形判断准则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隧道结构安全判断准则第37-38页
    3.3 下伏采空区隧道施工数值计算模型第38-40页
    3.4 基于隧道结构凹陷值下伏采空区影响因素研究第40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仰拱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凹陷值变化规律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基于隧道凹陷值的下伏采空区影响因素主次排序及显著性研究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凹陷值曲线拟合及数值影响分区第54-57页
    3.5 基于隧道结构安全系数的下伏采空区影响因素研究第5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结构安全系数分布规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仰拱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分析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仰拱安全系数影响因素主次排序及其显著性研究..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基于隧道仰拱安全系数曲线拟合及采空区影响分区第66-69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4章 采空区段公路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第70-99页
    4.1 下伏倾斜采空区段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第70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华蓥山隧道下伏倾斜采空区段概况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研究区段下伏采空区影响分区预测结果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施工数值计算模型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施工工况拟定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下伏采空区段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分析第76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下伏倾斜采空区段注浆充填技术方案第83-85页
    4.2 拱部采空区段隧道施工力学特性研究第8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华蓥山隧道拱部采空区概述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华蓥山隧道拱部穿越采空区治理措施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华蓥山隧道穿越拱部采空区数值计算模型建立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拱部采空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89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拱部采空区段护拱加固方案数值模拟小结第97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97-99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99-10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99-100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100-101页
致谢第101-102页
参考文献第102-10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5页

论文共10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精细化模拟修补裂损衬砌的板式短锚组合结构力学机理研究
下一篇:昔格达组地层隧道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