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的完善
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| 第12-15页 |
| (一)写作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二)主要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章 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概述 | 第15-23页 |
| 第一节 我国人大代表罢免的概念 | 第15-17页 |
| 一、罢免的一般概念 | 第15-16页 |
| 二、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节 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| 一、人民主权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代表理论中的委托制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节 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的意义 | 第20-22页 |
| 一、罢免制度是紧密联系选民和代表关系的需要 | 第20页 |
| 二、罢免制度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罢免制度是提高人民代表素质的重要手段 | 第21-2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| 第23-33页 |
| 第一节 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23-24页 |
| 一、宪法依据 | 第23页 |
| 二、法律依据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节 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4-32页 |
| 一、罢免的法律及实施细则存在漏洞 | 第25-27页 |
| 二、选民提出罢免案的门槛过高 | 第27-28页 |
| 三、对县人大常委会的权限没有进行规范 | 第28-30页 |
| 四、未明确规定罢免理由 | 第30页 |
| 五、未明确规定罢免各个阶段的时限 | 第30-31页 |
| 六、对选民罢免权的行使缺少限制 | 第31-3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西方国家议会的罢免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| 第33-40页 |
| 第一节 西方国家议会罢免制度简介 | 第33-36页 |
| 一、古希腊的直接罢免制度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美国的直接罢免制度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日本的直接罢免制度 | 第35-36页 |
| 第二节 西方国家议会的罢免制度的借鉴意义 | 第36-38页 |
| 一、国外罢免案启动只需满足形式要件 | 第36页 |
| 二、对罢免案的提出时限进行限制 | 第36-37页 |
| 三、进一步明确罢免理由 | 第37-38页 |
| 四、成立独立监督罢免的机构 | 第3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四章 完善我国基层人大代表罢免制度的建议 | 第40-48页 |
| 第一节 降低罢免的门槛,提高选民积极性 | 第40-41页 |
| 第二节 规范县级人大常委会提起罢免案的建议权 | 第41-42页 |
| 第三节 明确以概括加列举的方式规定罢免理由模式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节 明确罢免各阶段的时限 | 第44-45页 |
| 第五节 细化罢免案撤回的条件 | 第45-46页 |
| 第六节 成立专门监督罢免的机构 | 第46-4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结语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