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导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概述 | 第8-10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| 第10-12页 |
(一)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目标 | 第11-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五、论文的创新性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人民政协是新阶层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平台 | 第14-26页 |
第一节 新阶层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4-19页 |
一、新阶层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二、新阶层的构成 | 第15-17页 |
三、新阶层的特征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新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| 第19-23页 |
一、新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条件 | 第19-20页 |
二、新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0-21页 |
三、新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四、新阶层有序政治参与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人民政协是新阶层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平台 | 第23-26页 |
一、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23-24页 |
二、人民政协是新阶层表达本阶层利益和需求的平台 | 第24-25页 |
三、人民政协是新阶层实现协商民主的平台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新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状况 | 第26-35页 |
第一节 新阶层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中所占的比例情况 | 第26-29页 |
一、新阶层委员人数呈现增长的趋势 | 第26-27页 |
二、新阶层委员中党外人士居多 | 第27-28页 |
三、新阶层委员在各界别人数分布不均衡 | 第28页 |
四、新阶层委员在各界别人数发展不均衡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新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状况 | 第29-35页 |
一、全体会议期间新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状况 | 第29-31页 |
二、全体会议闭会期间新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状况 | 第31-35页 |
第三章 新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约束性条件 | 第35-43页 |
第一节 人民政协中新阶层政治参与的法律定位和制度保障模糊 | 第35-37页 |
一、人民政协的实际功能与其相对应的法律定位不符 | 第35-36页 |
二、人民政协中新阶层的政治参与缺少法律制度保障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新阶层委员自身存在一些弱点和缺陷 | 第37-39页 |
一、人民政协中新阶层委员的组织化程度低 | 第37页 |
二、新阶层委员的参与动机有功利化倾向 | 第37-38页 |
三、新阶层未形成本阶层特有的政治文化 | 第38页 |
四、新阶层委员不合法的政治参与时有发生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人民政协自身建设与内外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 | 第39-41页 |
一、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存在滞后性 | 第39-40页 |
二、人民政协中各界别委员的代表性不足 | 第40-41页 |
第四节 人民政协中新阶层政治参与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渠道有待拓宽 | 第41-43页 |
一、人民政协政治资源的稀缺性对新阶层的政治参与形成一定阻力 | 第41页 |
二、政协委员得不到与其身份相应的重视 | 第41-42页 |
三、各界别委员缺乏与本界别群众的沟通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新阶层通过人民政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分析 | 第43-53页 |
第一节 完善人民政协中新阶层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| 第43-45页 |
一、制定法律法规,保障新阶层政治参与的合法化 | 第43-44页 |
二、完善政策措施,促进新阶层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| 第44页 |
三、拓宽参政途径,为新阶层发挥自身作用创造条件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加强人民政协中新阶层的自身建设 | 第45-48页 |
一、强化组织管理制度,鼓励新阶层政治参与 | 第45-46页 |
二、注重自身素质培养,扩大新阶层政治参与 | 第46-47页 |
三、营造政治文化环境,完善新阶层政治参与 | 第47页 |
四、加强形势政策培训,引导新阶层政治参与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调整人民政协各界别中新阶层的代表人数结构 | 第48-50页 |
一、注重新阶层人士在人民政协界别中的平衡发展 | 第48-49页 |
二、政协委员从“精英化”向“大众化”发展 | 第49页 |
三、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阶层人士举荐机制 | 第49-50页 |
第四节 加强人民政协中新阶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 | 第50-53页 |
一、加强新阶层人士与党和政府的协商 | 第51页 |
二、加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沟通和联系 | 第51页 |
三、加强各界别中新阶层人士的民主协商 | 第51-53页 |
结束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