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防护作用的临床观察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综述 | 第10-20页 |
1.1 临床类型 | 第10-11页 |
1.2 发生机制 | 第11-12页 |
1.3 病理改变 | 第12-13页 |
1.4 危险因素 | 第13页 |
1.5 监测手段 | 第13-15页 |
1.6 预防 | 第15-16页 |
1.7 药物干预 | 第16-19页 |
1.8 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引言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资料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3.1 一般资料 | 第22页 |
3.1.1 病例选择 | 第22页 |
3.1.2 入组标准 | 第22页 |
3.1.3 排除标准 | 第22页 |
3.1.4 脱离标准 | 第22页 |
3.2 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2.1 分组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2.2 化疗方案 | 第23页 |
3.2.3 观察指标 | 第23页 |
3.3 统计学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4章 结果 | 第24-28页 |
4.1 心电图比较 | 第24-25页 |
4.2 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比较 | 第25-26页 |
4.3 心肌钙蛋白(cTn)比较 | 第26-27页 |
4.4 左室射血分数(LVEF)比较 | 第27-28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28-30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7页 |
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