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1.3.1 比较分析法 | 第12页 |
1.3.2 定量分析法 | 第12页 |
1.3.3 归纳与演绎法 | 第12-13页 |
1.3.4 地图辅助分析法 | 第13-15页 |
1.4 国家级新区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页 |
1.5 国家级新区发展相关理论 | 第15-20页 |
1.5.1 增长极理论(Theory of Growth Pole) | 第15-16页 |
1.5.2 包容性增长理论(Theory of Inclusive Growth) | 第16页 |
1.5.3 有机疏散理论(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) | 第16-17页 |
1.5.4 核心—边缘理论(Theory of Core-periphery) | 第17页 |
1.5.5 反规划理论(Theory of Anti-planning) | 第17-18页 |
1.5.6 可持续发展理论(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) | 第18页 |
1.5.7 TOD开发理论(Transit-oriented-development theory) | 第18-19页 |
1.5.8 “两型社会”建设理论(Theory of "Two-oriented Society" construction) | 第19页 |
1.5.9 生态文明理论(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) | 第19-20页 |
1.6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20-26页 |
1.6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0-21页 |
1.6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1-24页 |
1.6.3 文献述评 | 第24-26页 |
2 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八大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| 第26-38页 |
2.1 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八大国家级新区建设实践 | 第26-36页 |
2.1.1 浦东新区 | 第26页 |
2.1.2 滨海新区 | 第26-27页 |
2.1.3 两江新区 | 第27-28页 |
2.1.4 舟山群岛新区 | 第28页 |
2.1.5 兰州新区 | 第28-29页 |
2.1.6 南沙新区 | 第29页 |
2.1.7 西咸新区 | 第29-30页 |
2.1.8 贵安新区 | 第30-36页 |
2.2 对长沙湘江新区建设的启示 | 第36-38页 |
2.2.1 行政区划权责清晰 | 第36页 |
2.2.2 依托成熟板块发展 | 第36页 |
2.2.3 利用优势交通条件 | 第36页 |
2.2.4 联系主城辐射腹地 | 第36-37页 |
2.2.5 凝合产业发展优势 | 第37-38页 |
3 长沙湘江新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| 第38-53页 |
3.1 长沙市概况 | 第38-42页 |
3.1.1 基本情况 | 第38-39页 |
3.1.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| 第39-41页 |
3.1.3 交通区位状况 | 第41页 |
3.1.4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1-42页 |
3.2 长沙湘江新区行政范围划定 | 第42-48页 |
3.2.1 长沙湘江新区行政范围划定基础 | 第42-43页 |
3.2.2 长沙湘江新区行政范围划定思路 | 第43-44页 |
3.2.3 湘江新区行政范围现状分析 | 第44-48页 |
3.3 长沙湘江新区建设的必要性 | 第48-50页 |
3.3.1 是适应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发展的迫切需要 | 第48页 |
3.3.2 是理顺湘江西岸各条块交叉重叠的有效方法 | 第48-49页 |
3.3.3 是贯彻落实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》的重大举措 | 第49页 |
3.3.4 是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有力抓手 | 第49-50页 |
3.4 长沙湘江新区建设的可行性 | 第50-52页 |
3.4.1 战略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| 第50页 |
3.4.2 生态环境基础良好 | 第50-51页 |
3.4.3 产业经济亮点凸显 | 第51页 |
3.4.4 两型引领成果初现 | 第51页 |
3.4.5 产学研条件优越 | 第51-52页 |
3.5 长沙湘江新区发展定位 | 第52-53页 |
4 长沙湘江新区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 | 第53-64页 |
4.1 产业定位原则 | 第53页 |
4.2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| 第53-55页 |
4.2.1 理论基础 | 第53页 |
4.2.2 指标体系 | 第53-55页 |
4.2.3 统计口径 | 第55页 |
4.3 主导产业选择过程及结果 | 第55-59页 |
4.4 主导产业培育 | 第59-64页 |
4.4.1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| 第60页 |
4.4.2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产业 | 第60-61页 |
4.4.3 生物医药产业 | 第61页 |
4.4.4 新能源环保产业 | 第61页 |
4.4.5 新材料产业 | 第61页 |
4.4.6 烟草食品加工产业 | 第61-62页 |
4.4.7 现代服务业 | 第62-64页 |
5 长沙湘江新区空间布局规划引导研究 | 第64-71页 |
5.1 湘江新区区位条件分析 | 第64页 |
5.2 湘江新区空间布局现状概况 | 第64-65页 |
5.3 湘江新区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| 第65-71页 |
5.3.1 一核 | 第67-68页 |
5.3.2 两轴 | 第68页 |
5.3.3 三廊 | 第68-69页 |
5.3.4 五区 | 第69-70页 |
5.3.5 六组团 | 第70-71页 |
6 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沙湘江新区发展策略 | 第71-80页 |
6.1 体制机制配套策略 | 第71-74页 |
6.1.1 湘江新区组织机构建设 | 第71-73页 |
6.1.2 湘江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构建 | 第73-74页 |
6.2 形象打造策略 | 第74-75页 |
6.3 项目与人才引进策略 | 第75页 |
6.4 空间预控政策 | 第75-76页 |
6.5 交通组织策略 | 第76-78页 |
6.5.1 对外交通 | 第76页 |
6.5.2 城市交通 | 第76-77页 |
6.5.3 港口建设 | 第77页 |
6.5.4 交通枢纽 | 第77-78页 |
6.6 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策略 | 第78-80页 |
7 结论与讨论 | 第80-83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80-81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81-83页 |
7.2.1 主要创新点 | 第81-82页 |
7.2.2 不足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