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结构风工程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3 CFD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| 第12-17页 |
1.3.1 CFD 控制方程 | 第12页 |
1.3.2 雷诺平均法(RANS) | 第12-13页 |
1.3.3 直接数值模拟法(DNS) | 第13页 |
1.3.4 大涡模拟法(LES) | 第13-17页 |
1.4 大涡模拟(LES)脉动入口模拟方法研究概述 | 第17-20页 |
1.4.1 预前模拟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序列合成法 | 第18-20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2 基于谐波合成法的脉动风入口生成与大涡模拟计算 | 第23-55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大气边界层风场的基本特性 | 第23-28页 |
2.2.1 风的平均特性 | 第24-25页 |
2.2.2 风的脉动特性 | 第25-28页 |
2.3 随机脉动风场模拟方法 | 第28-34页 |
2.3.1 谐波合成法理论 | 第29-31页 |
2.3.2 改进的谐波合成法 | 第31-34页 |
2.4 数值风洞入口脉动风场生成以及参数设置 | 第34-44页 |
2.4.1 相似理论 | 第34-35页 |
2.4.2 脉动风与计算域入口的连接 | 第35-36页 |
2.4.3 数值计算设置 | 第36-39页 |
2.4.4 脉动风生成 | 第39-44页 |
2.5 数值风洞的 LES 计算结果 | 第44-54页 |
2.5.1 平均风速剖面对比 | 第44-45页 |
2.5.2 湍流强度剖面对比 | 第45-47页 |
2.5.3 脉动风功率谱对比 | 第47-51页 |
2.5.4 流场分析 | 第51-5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3 超高层双塔建筑结构刚性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| 第55-93页 |
3.1 引言 | 第55页 |
3.2 风洞试验概述 | 第55-59页 |
3.2.1 风洞分类 | 第55-57页 |
3.2.2 结构风洞试验类型 | 第57-58页 |
3.2.3 结构风洞试验相似理论 | 第58-59页 |
3.3 东方国际广场刚性模型测压试验 | 第59-67页 |
3.3.1 试验设备 | 第59-60页 |
3.3.2 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| 第60-61页 |
3.3.3 大气边界层风场模拟 | 第61-63页 |
3.3.4 模型制作 | 第63-65页 |
3.3.5 测点布置 | 第65-66页 |
3.3.6 试验工况 | 第66-67页 |
3.4 局部体型系数分布特性 | 第67-76页 |
3.4.1 无干扰情况 | 第68-70页 |
3.4.2 周边建筑影响 | 第70-73页 |
3.4.3 沿高度变化特征及地形影响 | 第73-76页 |
3.5 脉动风压系数分布特性 | 第76-81页 |
3.5.1 无干扰情况 | 第76-77页 |
3.5.2 周边建筑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3.5.3 沿高度变化特征及地形影响 | 第79-81页 |
3.6 层风荷载特性 | 第81-90页 |
3.6.1 层阻力系数与升力系数特性 | 第82-86页 |
3.6.2 层阻力功率谱与升力功率谱特性 | 第86-9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90-93页 |
4 基于大涡模拟的超高层双塔建筑风荷载数值风洞研究 | 第93-119页 |
4.1 引言 | 第93页 |
4.2 数值风洞模拟方法 | 第93-99页 |
4.2.1 工况设置 | 第93-94页 |
4.2.2 计算域设置以及网格划分 | 第94-97页 |
4.2.3 边界条件设置 | 第97-98页 |
4.2.4 求解方法 | 第98-99页 |
4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99-116页 |
4.3.1 风场绕流特性分析 | 第99-105页 |
4.3.2 平均风压系数分布特性 | 第105-108页 |
4.3.3 层阻力系数与升力系数特性 | 第108-111页 |
4.3.4 层阻力功率谱与升力功率谱特性 | 第111-11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9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119-121页 |
5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119-120页 |
5.2 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20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