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量子电动力学(QED) | 第14-15页 |
1.2 真空中粒子对产生 | 第15-17页 |
1.3 激光技术的发展 | 第17-20页 |
1.4 单位制和符号说明 | 第20-21页 |
1.5 本文的目的、内容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6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计算量子场论技术 | 第25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2.2 基本理论基础 | 第26-30页 |
2.2.1 费米系统 | 第27-29页 |
2.2.2 玻色系统 | 第29-30页 |
2.3 劈裂算符方法 | 第30-35页 |
2.3.1 费米子系统演化矩阵 | 第32-34页 |
2.3.2 玻色子系统演化矩阵 | 第34-35页 |
2.4 快速傅里叶分析(FFT)简介 | 第35-36页 |
2.5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| 第36-3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离散态或连续态与负能海交叠引起粒子对产生 | 第41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1-42页 |
3.2 复坐标变换分析法 | 第42-44页 |
3.3 离散态与连续态简并引起粒子对产生 | 第44-51页 |
3.3.1 粒子对产生过程 | 第45-48页 |
3.3.2 粒子对产生率的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4 连续态简并对粒子产生过程的影响 | 第51-5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随时变化外场中粒子对的产生 | 第57-77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瞬时静止系变换方法 | 第57-59页 |
4.3 不同含时场中粒子对的产生 | 第59-75页 |
4.3.1 匀速运动电场中的粒子对产生 | 第60-62页 |
4.3.2 外场速度绝热变化下的粒子对产生 | 第62-64页 |
4.3.3 外场速度瞬时变化下的粒子对产生 | 第64-68页 |
4.3.4 外场速度周期振荡下的粒子对产生 | 第68-71页 |
4.3.5 匀速运动约束场下的粒子对产生 | 第71-7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五章 多场耦合激发粒子对产生中的量子隧穿效应 | 第77-91页 |
5.1 引言 | 第77页 |
5.2 隧穿效应的物理图像 | 第77-79页 |
5.3 两个局域电场情况下的费米子和玻色子隧穿效应的比较 | 第79-84页 |
5.4 运用复合场构型达到低场强下的超临界状态 | 第84-8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8-91页 |
第六章 电磁场共同作用下的粒子对产生 | 第91-113页 |
6.1 引言 | 第91-92页 |
6.2 数值模拟方法的推广 | 第92-97页 |
6.3 耦合静电场E和静磁场B中的粒子对产生 | 第97-112页 |
6.3.1 空间等宽分布电磁场—洛伦兹抑制作用 | 第97-101页 |
6.3.2 磁场空间分布大于电场分布—完全关闭粒子对产生通道 | 第101-108页 |
6.3.3 磁场空间分布大于电场分布—玻色子系统的自放大效应 | 第108-110页 |
6.3.4 电场空间分布大于磁场分布 | 第110-112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3-119页 |
7.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| 第113-115页 |
7.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| 第115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9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发表论文、科研项目、获奖情况 | 第129-131页 |
附录A | 第131-133页 |
附录B | 第133-139页 |
附录C | 第139-141页 |
附录D | 第141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