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概述与概念 | 第13-16页 |
·中日传统服装图案比较研究的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对象(内容范围) | 第13-14页 |
·意义 | 第14页 |
·中国传统服装图案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·日本传统服装图案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历史与源流 | 第16-17页 |
·中日美术样式关系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图案设计 | 第17-18页 |
·中国传统服装图案设计灵感与表现上的注重点 | 第17页 |
·日本传统服装图案设计灵感与表现上的注重点 | 第17-18页 |
第四章 造型比较 | 第18-50页 |
·具象图案 | 第18-42页 |
·动物图案 | 第18-32页 |
·龙 | 第18-20页 |
·凤凰 | 第20-23页 |
·蝴蝶 | 第23-25页 |
·兔子 | 第25-27页 |
·鱼 | 第27-28页 |
·鹤 | 第28-30页 |
·蝙蝠 | 第30-31页 |
·人物 | 第31-32页 |
·植物图案 | 第32-37页 |
·牡丹 | 第33-34页 |
·菊 | 第34-35页 |
·松竹梅 | 第35-37页 |
·桃 | 第37页 |
·自然风景图案 | 第37-41页 |
·云 | 第37-39页 |
·波浪 | 第39-40页 |
·建筑 | 第40-41页 |
·器具图案 | 第41-42页 |
·抽象图案 | 第42-47页 |
·格子 | 第43-44页 |
·条纹 | 第44-45页 |
·点状 | 第45-46页 |
·综合抽象 | 第46-47页 |
·文字图案 | 第47-50页 |
第五章 色彩比较 | 第50-59页 |
·暖色调 | 第50-53页 |
·红与橙红 | 第50-51页 |
·黄橙与黄 | 第51-53页 |
·黄绿 | 第53页 |
·寒色调 | 第53-57页 |
·绿 | 第54页 |
·蓝 | 第54-56页 |
·紫 | 第56-57页 |
·无彩色 | 第57-59页 |
·白 | 第57页 |
·黑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类型比较 | 第59-64页 |
·四方连接图案与满地图案 | 第59-60页 |
·四方连接图案与混地图案 | 第60-61页 |
·四方连接图案与清地图案 | 第61页 |
·定位图案与单独图案 | 第61-62页 |
·定位图案与二方连接图案 | 第62-64页 |
第七章 身份比较 | 第64-89页 |
·皇室 | 第64-77页 |
·礼服 | 第64-66页 |
·吉服 | 第66-69页 |
·常服与行服 | 第69-72页 |
·军装 | 第72-75页 |
·便服 | 第75-77页 |
·民间 | 第77-89页 |
·女装 | 第77-83页 |
·礼服 | 第77-79页 |
·吉服 | 第79-83页 |
·男装 | 第83-86页 |
·礼服 | 第83-85页 |
·吉服 | 第85-86页 |
·儿童 | 第86-89页 |
第八章 时代比较 | 第89-101页 |
·600年—(隋·唐、奈良)800年—(唐、平安) | 第89-91页 |
·1000年—(北宋,南宋、平安) | 第91-93页 |
·1300年—(元、鎌倉) | 第93-94页 |
·1400年—(明、室町,桃山) | 第94-97页 |
·1700年—1912年(清、江户,明治) | 第97-101页 |
第九章 地区比较 | 第101-107页 |
·北方少数民族 | 第101-103页 |
·南方少数民族 | 第103-107页 |
第十章 结论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