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高分子化合物工业(高聚物工业)论文--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

聚酰胺微胶囊的制备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文献综述第9-26页
    1.1 微胶囊述第9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微胶囊的概念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微胶囊的类型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微胶囊的功能第10-13页
    1.2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化学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物理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物理化学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微胶囊制备新工艺第16-18页
    1.3 微流体技术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微流体技术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微流体装置(微流体芯片)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微流体芯片的制作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1.4 基于微流体技术的微通道系统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微通道的形式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微通道内液-液两相流流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微通道内液滴的形成机制第23-24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24-26页
第2章 微胶囊制备的理论基础第26-36页
    2.1 聚酰胺的简介第26-27页
    2.2 聚酰胺微胶囊第27页
    2.3 界面聚合反应及其特点第27-28页
    2.4 微胶囊膜的合成机理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反应历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影响反应历程的因素第28-29页
    2.5 原材料的选择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壁材的选择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芯材(有机溶剂)的选择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连续相的选取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乳化剂的选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保护胶体的选择第34-35页
    2.6 微胶囊的表征及粒径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微胶囊的表征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微胶囊粒径及其分析第35-36页
第3章 基于机械搅拌微胶囊的制备第36-49页
    3.1 实验部分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试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仪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实验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实验的基本工艺条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聚酰胺微胶囊的测试方法第39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39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单体浓度对微胶囊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反应单体配比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保护胶体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反应时间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胺溶液加入方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4章 基于微流体技术微胶囊的制备第49-64页
    4.1 实验试剂及主要设备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试剂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设备及实验现象的捕捉第50-52页
    4.2 微通道内流体力学性能的研究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流程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两相流量对流体行为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两相流量比对液滴大小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4.3 微通道内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粒径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微通道内微胶囊的合成工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聚酰胺微胶囊的测试方法第56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聚酰胺微胶囊样品的外观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单体浓度对微胶囊的影响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反应单体配比对微胶囊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胺配比对微胶囊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有机相配比对微胶囊的影响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保护胶体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8 连续相流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9 分散相流量对微胶囊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3-64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4-66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4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4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3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3-74页
致谢第74-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CoP/WS2和CoP/MoS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析氢性能研究
下一篇:基于离子自组装的四苯基乙烯衍生物的制备、结构和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