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发电、发电厂论文--各种发电论文

涡旋膨胀机的数学模型及内部瞬态流场研究
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3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有机朗肯循环技术简介第14页
    1.3 涡旋膨胀机第14-17页
    1.4 涡旋膨胀机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0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2章 涡旋膨胀机的几何理论第21-34页
    2.1 涡旋型线啮合理论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平面曲线啮合原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平面曲线啮合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涡旋型线构成原则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涡旋型线的优选原则第24页
    2.2 涡旋膨胀机的型线生成第24-25页
    2.3 涡旋膨胀机的几何参数第25-26页
    2.4 涡旋型线齿头修正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双圆弧加直线修正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修正后增加的壁厚面积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修正参数对吸气容积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2.5 工作腔容积的计算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工作腔的划分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未修正工作腔容积的计算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修正后工作腔容积的计算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组合型线工作腔容积的计算第32-33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3章 涡旋膨胀机的数学模型第34-46页
    3.1 热力学基本控制方程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膨胀腔内气体温度随主轴转角的变化关系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工作腔内工质气体质量随主轴转角的关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气体的状态方程第36-37页
    3.2 进气质量流量第37页
    3.3 传热模型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吸气加热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工作腔传热第38-40页
    3.4 泄漏模型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切向泄漏及计算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径向泄漏及计算第41-43页
    3.5 泄漏量的计算第43-44页
    3.6 涡旋膨胀机输出特性第44-45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4章 涡旋膨胀机数学模型的求解与分析第46-53页
    4.1 模拟计算假设与基本控制方程组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模拟计算基本假设条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模拟计算基本控制方程第46-47页
    4.2 欧拉法第47-48页
    4.3 求解流程图第48页
    4.4 求解基本参数第48-50页
    4.5 模型求解结果及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5章 涡旋膨胀机内部流场模拟第53-64页
    5.1 建立求解模型及计算方法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几何模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控制方程及网格划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计算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参数设置第56页
    5.2 工作过程分析第56-60页
    5.3 膨胀机输出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3-64页
结论和展望第64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2-73页
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兆瓦级风电机组复合材料叶片的载荷分析及稳定性研究
下一篇:圆柱高温超导体中应力分布与断裂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