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28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综述 | 第19-23页 |
1.2.1 SOFC的优点与不足 | 第21页 |
1.2.2 SOFC/GT的研究综述 | 第21-23页 |
1.3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1.3.1 现有示范电站及其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3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1.4 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综述 | 第25-26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本体模拟 | 第28-40页 |
2.1 SOFC工作原理及构造 | 第28-29页 |
2.1.1 工作原理 | 第28-29页 |
2.1.2 电池结构 | 第29页 |
2.2 SOFC电池堆模拟 | 第29-35页 |
2.2.1 模型流程 | 第30-32页 |
2.2.2 电化学计算模型 | 第32-35页 |
2.3 模型验证 | 第35-38页 |
2.3.1 计算条件 | 第35-36页 |
2.3.2 模拟结果及验证 | 第36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模拟分析 | 第40-50页 |
3.1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概述 | 第40-43页 |
3.1.1 工作原理与系统构成 | 第40-41页 |
3.1.2 CAES的分类 | 第41-42页 |
3.1.3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| 第42-43页 |
3.2 CAES系统模拟 | 第43-46页 |
3.2.1 Huntorf电站运行参数 | 第43-44页 |
3.2.2 三种CAES系统模拟 | 第44-46页 |
3.3 三种CAES系统性能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CO_2近零排放的SOFC/GT/ST混合发电系统特性研究 | 第50-60页 |
4.1 系统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1.1 压缩机与透平 | 第51页 |
4.2 系统基本组成 | 第51-52页 |
4.2.1 余热锅炉与蒸汽轮机系统 | 第51-52页 |
4.2.2 CO_2压缩捕集 | 第52页 |
4.2.3 后燃烧室 | 第52页 |
4.3 系统模拟与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.1 模拟条件 | 第52-53页 |
4.3.2 模拟结果 | 第53-54页 |
4.4 变工况分析 | 第54-59页 |
4.4.1 SOFC燃料利用率U_f | 第54-55页 |
4.4.2 蒸汽碳比 | 第55-56页 |
4.4.3 运行压力 | 第56-58页 |
4.4.4 电流密度 | 第58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具有碳捕集的SOFC/GT和压缩空气储能的混合发电系统特性研究 | 第60-74页 |
5.1 SOFC/CAES工作原理 | 第60-63页 |
5.1.1 工作原理 | 第60-61页 |
5.1.2 用户用电负荷日变化 | 第61-63页 |
5.2 具有碳捕集的SOFC/GT和CAES混合发电系统介绍 | 第63-65页 |
5.2.1 CAES系统 | 第64页 |
5.2.2 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系统 | 第64-65页 |
5.2.3 CO_2压缩回收 | 第65页 |
5.2.4 系统性能指标 | 第65页 |
5.3 系统模拟与结果 | 第65-68页 |
5.3.1 模拟条件 | 第66-67页 |
5.3.2 模拟结果 | 第67-68页 |
5.4 系统比较 | 第68-72页 |
5.4.1 系统介绍 | 第68-70页 |
5.4.2 性能比较 | 第70-7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4-78页 |
6.1 总结 | 第74-76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85-8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