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LAA背景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1.1 LAA设计目标 | 第13页 |
1.1.2 LAA功能实现 | 第13-14页 |
1.2 LAA接入控制策略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LAA接入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LAA接入控制策略仿真评估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LAA发展趋势及面临挑战 | 第16-17页 |
1.3.1 LAA发展趋势 | 第16页 |
1.3.2 LAA面临挑战 | 第16-17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7-18页 |
1.5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LAA技术概述 | 第20-34页 |
2.1 LTE技术基础 | 第20-22页 |
2.1.1 系统架构 | 第20-21页 |
2.1.2 随机接入过程 | 第21-22页 |
2.2 LAA技术基础 | 第22-29页 |
2.2.1 LAA系统架构 | 第22-23页 |
2.2.2 LAA接入控制过程 | 第23-24页 |
2.2.3 RSSI测量及应用 | 第24-25页 |
2.2.4 RSRP/RSRQ测量 | 第25-26页 |
2.2.5 下行LBT | 第26-27页 |
2.2.6 CSI测量 | 第27页 |
2.2.7 上行LBT | 第27-29页 |
2.2.8 SRS传输 | 第29页 |
2.3 LAA共存场景 | 第29-34页 |
2.3.1 室内场景 | 第29-31页 |
2.3.2 室外场景 | 第31-32页 |
2.3.3 LAA-LAA共存 | 第32页 |
2.3.4 LAA-WiFi共存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LAA接入过程建模及共存性能分析 | 第34-48页 |
3.1 LAA LBT接入控制模型 | 第34-40页 |
3.1.1 LAA静态退避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1.2 LAA指数退避模型 | 第36-39页 |
3.1.3 WiFi指数退避模型 | 第39-40页 |
3.2 共存系统性能评估 | 第40-43页 |
3.2.1 LAA-LAA共存场景 | 第40-41页 |
3.2.2 LAA-WiFi共存场景 | 第41-43页 |
3.3 性能仿真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3.1 LAA-LAA共存仿真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3.2 LAA-WiFi共存仿真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基于强化学习和模拟退火算法的LAA接入控制策略 | 第48-58页 |
4.1 算法基础 | 第48-50页 |
4.1.1 模拟退火算法 | 第48-49页 |
4.1.2 Q学习算法 | 第49-50页 |
4.2 SAQ竞争窗口调整策略 | 第50-53页 |
4.3 性能仿真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3.1 仿真参数设置 | 第53页 |
4.3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基于随机博弈的LAA接入控制策略 | 第58-68页 |
5.1 博弈论基础 | 第58-60页 |
5.1.1 博弈论思想 | 第58页 |
5.1.2 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 | 第58-59页 |
5.1.3 博弈的分类 | 第59-60页 |
5.1.4 纳什均衡 | 第60页 |
5.2 随机博弈模型构建 | 第60-61页 |
5.2.1 参数定义 | 第60-61页 |
5.2.2 模型构建 | 第61页 |
5.3 基于随机博弈的竞争窗口调整策略 | 第61-64页 |
5.3.1 LAA单个eNB吞吐量最优化 | 第61-64页 |
5.3.2 LAA系统吞吐量最优化 | 第64页 |
5.3.3 算法复杂度 | 第64页 |
5.4 性能仿真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4.1 仿真参数设置 | 第64-65页 |
5.4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2页 |
6.1 总结 | 第68-69页 |
6.2 展望 | 第69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