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资料与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13-14页 |
1.1 纳入标准 | 第13页 |
1.2 排除标准 | 第13-14页 |
1.3 病例分组 | 第14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2.1 一般资料 | 第14页 |
2.2 检查方法 | 第14页 |
2.3 图像处理 | 第14-15页 |
2.4 读片组成员 | 第15页 |
2.5 病理检查 | 第15页 |
3. 统计学分析 | 第15-17页 |
研究结果 | 第17-26页 |
1. 基础资料 | 第17-18页 |
1.1 病理类型分布 | 第17页 |
1.2 性别分布 | 第17-18页 |
1.3 年龄分布 | 第18页 |
2. 位置分布、病灶最大径、病灶形状 | 第18-20页 |
3. 病灶密度类型、CT平均密度值及瘤-肺界面 | 第20-21页 |
4. 病灶边缘结构及内部结构 | 第21-22页 |
5. 各病理类型与病灶胸膜及血管 | 第22页 |
6. 相关性分析 | 第22-25页 |
7. ROC分析低危组与高危组肿瘤最大径及CT平均密度值的临界值 | 第25-26页 |
讨论 | 第26-35页 |
1. 各病理类型与患者性别、年龄及病灶位置分布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2. 各病理类型与病灶最大径、病灶形状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3. 各病理类型与病灶密度类型、CT平均密度值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4. 各病理类型与瘤肺界面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5. 各病理类型与病灶边缘结构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6. 各病理类型与病灶内部结构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7. 各病理类型与病灶胸膜凹陷征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8. 各病理类型与病灶血管的关系 | 第34页 |
9. 本研究不足之处 | 第34-35页 |
结论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
附录 | 第40-47页 |
文献综述 | 第47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