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清代哲学(1644~1840年)论文--王夫之(船山,1619~1692年)论文

王夫之知行观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引言第8-14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的背景第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的意义第8-9页
    二、国内文献综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内文献综述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外文献综述第11-12页
    三、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12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创新点第13-14页
第二章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简述和王夫之的知行观的理论渊源第14-26页
    一、“知”、“行”概念范畴及知行关系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先秦时期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宋明理学时期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近现代时期第17-19页
    二、王夫之知行观的主要理论渊源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程朱学派论知行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王守仁的“知行合一”说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佛老学派论知行第24-26页
第三章 王夫之的知行观第26-50页
    一、知论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能知与所知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性知与学知第33-34页
    二、关于知论的方法论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学”与“思”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知行相济而各致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格物致知第38-39页
    三、知行关系论第39-5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道”、“器”与知行关系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知行有别,行重知轻,行先知后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行可兼知,知不可兼行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知行相须,并进而有功第48-50页
第四章 王夫之知行观的历史地位第50-56页
    一、同时代的学术价值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推动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理论的发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开创了船山学派的新局面第51-52页
    二、对近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对近代社会实学思想的启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对现代社会的学术价值和道德实践价值第53-54页
    三、局限性第54-56页
结语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页
    一、个人简历第61页
    二、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
下一篇: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