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9-11页 |
| 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9-10页 |
| 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0-11页 |
| 1.4.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| 1.5 论文的章节与体系结构 | 第11页 |
| 1.6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| 1.7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2 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3-21页 |
| 2.1 土地的内涵 | 第13页 |
| 2.2 土地的特性 | 第13-14页 |
| 2.2.1 土地的自然特性 | 第13-14页 |
| 2.2.2 土地的经济特性 | 第14页 |
| 2.3 土地利用 | 第14-15页 |
| 2.3.1 土地利用的目标 | 第15页 |
| 2.4 土地集约利用 | 第15-16页 |
| 2.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| 第16-17页 |
| 2.6 相关概念的辨析 | 第17-18页 |
| 2.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| 2.7.1 地租理论 | 第18页 |
| 2.7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2.7.3 土地区位理论 | 第19页 |
| 2.7.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2.7.5 人地关系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3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1-23页 |
| 3.1 沈阳市概况 | 第21页 |
| 3.2 大连市概况 | 第21页 |
| 3.3 营口市概况 | 第21-22页 |
| 3.4 葫芦岛市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3-31页 |
| 4.1 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 | 第23-24页 |
| 4.1.1 人口 | 第23页 |
| 4.1.2 经济发展水平 | 第23-24页 |
| 4.1.3 土地政策 | 第24页 |
| 4.1.4 土地利用结构 | 第24页 |
| 4.1.5 城市发展规模 | 第24页 |
| 4.1.6 生态环境 | 第24页 |
| 4.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| 第24-31页 |
| 4.2.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24-25页 |
| 4.2.2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25-27页 |
| 4.2.3 确定指标标准化 | 第27页 |
| 4.2.4 数据收集及标准化 | 第27-31页 |
| 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| 第31-43页 |
| 5.1 确定指标权重 | 第31页 |
| 5.2 层次分析法内涵 | 第31-32页 |
| 5.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| 第32-39页 |
| 5.4 熵权法内涵 | 第39页 |
| 5.5 熵权法确定权重 | 第39-41页 |
| 5.6 组合权重确定 | 第41-43页 |
| 6 研究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7 总结与展望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50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