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城市化面临的洪涝问题 | 第9-10页 |
1.1.2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不足 | 第10页 |
1.1.3 绿地系统规划的雨洪管理问题 | 第10页 |
1.2 海绵城市与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内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 | 第10-12页 |
1.2.2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.1 提高绿地雨洪综合管理功能 | 第13页 |
1.3.2 完善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要求 | 第13页 |
1.3.3 推动绿地系统雨洪综合管理规划的顶层设计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海绵城市与绿地系统规划 | 第16-23页 |
2.1 国内外绿地雨洪综合管理体系 | 第16-19页 |
2.1.1 发达国家典型绿地雨洪管理体系介绍 | 第16-17页 |
2.1.2 我国绿地雨洪管理体系 | 第17-19页 |
2.2 雨洪管理体系下绿地系统规划的不足 | 第19页 |
2.3 雨洪管理体系下对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 | 第19-22页 |
2.3.1 源头控制系统 | 第20-21页 |
2.3.2 小排水系统 | 第21页 |
2.3.3 大排水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4 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指标要求 | 第23-50页 |
3.1 源头控制系统 | 第23-25页 |
3.1.1 海绵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思路 | 第23页 |
3.1.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| 第23-24页 |
3.1.3 绿地源头控制指标 | 第24-25页 |
3.2 城市下垫面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3 林冠覆盖率、绿地率、绿地下凹率对雨水径流削减作用 | 第26-28页 |
3.3.1 林冠覆盖率 | 第26-27页 |
3.3.2 绿地率 | 第27-28页 |
3.3.3 绿地下凹率 | 第28页 |
3.4 我国六大典型城市源头雨水控制计算 | 第28-47页 |
3.4.1 六大城市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计算 | 第29-41页 |
3.4.2 六大城市对比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4.3 小结 | 第47页 |
3.5 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应用要点 | 第47-48页 |
3.5.1 总量控制、多级分散的原则 | 第47-48页 |
3.5.2 相关指标控制要因地制宜 | 第48页 |
3.5.3 植物种植注意事项 | 第48页 |
3.6 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洪涝风险管控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策略 | 第50-57页 |
4.1 大排水系统及绿地设计要点 | 第50-51页 |
4.1.1 排水系统 | 第50页 |
4.1.2 极端暴雨下的大排水系统管控思路 | 第50-51页 |
4.2 城市洪涝风险评估 | 第51-54页 |
4.2.1 发达国洪涝风险发展历程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| 第51-53页 |
4.2.2 我国的洪涝风险进展及应用 | 第53-54页 |
4.3 绿地大排水系统规划策略 | 第54-56页 |
4.3.1 推进城市洪涝风险的编制与更新 | 第54页 |
4.3.2 在城市低洼点、径流通道规划绿地 | 第54-55页 |
4.3.3 协调与周边用地及管网的竖向关系 | 第55页 |
4.3.4 以城市绿地和河道等自然场地相结合的方式管控 | 第55页 |
4.3.5 协调多部门共同推动绿地系统规划工作 | 第55-56页 |
4.4 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雨洪管理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分类引导 | 第57-67页 |
5.1 城市绿地对雨洪控制措施 | 第57-58页 |
5.1.1 源头减排——低影响开发设施 | 第57页 |
5.1.2 中途传输——对于明显径流通道的识别与保护 | 第57-58页 |
5.1.3 末端调蓄——大型调蓄设施的应用 | 第58页 |
5.2 绿地分类引导 | 第58-66页 |
5.2.1 公园绿地 | 第59-62页 |
5.2.2 防护绿地 | 第62页 |
5.2.3 广场绿地 | 第62-64页 |
5.2.4 附属绿地 | 第64-66页 |
5.2.5 区域绿地 | 第66页 |
5.3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6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67-69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7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7-68页 |
6.3 不足与建议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学术成果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