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25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9-10页
    1.2 锂硫电池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锂硫电池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第12-13页
    1.3 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概述第13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碳/硫复合材料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导电聚合物/硫复合材料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金属氧化物/硫复合材料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生物质碳/硫复合材料第20-21页
    1.4 锂硫电池负极材料概述第21-22页
    1.5 锂硫电池隔膜概述第22-23页
    1.6 锂硫电池电解液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1.7 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4-25页
第二章 实验试剂、仪器和方法第25-29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6页
    2.3 材料的表征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X射线衍射(XRD)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(XPS)第27页
    2.4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循环伏安测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交流阻抗性能测试第28-29页
第三章 碳化丝瓜瓤/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29-4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9-30页
    3.2 实验过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碳化丝瓜瓤的制备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碳化丝瓜瓤/硫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纽扣电池的制备第30-3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31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XRD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XPS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SEM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1 碱溶液浓度对LSC形貌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2 碱处理温度对LSC形貌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3 LSC的SEM图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电池性能分析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.1 循环伏安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.2 碱浓度对LSC/S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.3 碱处理温度对LSC/S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.4 碳材料对硫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.5 LSC/S复合材料和单质S电极的倍率性能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阻抗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四章 导电聚吡咯/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3-5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3页
    4.2 实验过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PPY/S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扣式电池的制备第44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FTIR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XRD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氧化比对PPY/S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TEM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电池性能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5.1 循环伏安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5.2 氧化比对PPY/S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5.3 反应时间对PPY/S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5.4 PPY/S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第5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五章 结论第53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63页
发表文章第63-65页
致谢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非铂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DSP控制的逆变电源的设计与死区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