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嫩草甸水淹恢复演替系列群落芦苇种群的生态可塑性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目录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7-11页 |
1.1 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| 第7-8页 |
1.2 生态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| 第8-9页 |
1.3 芦苇的研究进展 | 第9-10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2.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| 第11页 |
2.2 样地设置 | 第11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3-27页 |
3.1 研究样地的环境特征与群落特征 | 第13-14页 |
3.1.1 土壤因子概况 | 第13页 |
3.1.2 群落组成 | 第13-14页 |
3.1.3 芦苇种群特征的空间动态变化 | 第14页 |
3.2 芦苇种群分株构件的生态可塑性 | 第14-18页 |
3.2.1 芦苇分株构件的数量特征差异 | 第14-15页 |
3.2.2 分株长度的生态可塑性 | 第15页 |
3.2.3 分株生物量的生态可塑性 | 第15-17页 |
3.2.4 分株叶生物量的生态可塑性 | 第17页 |
3.2.5 分株茎生物量的生态可塑性 | 第17-18页 |
3.3 芦苇种群的生长与生物量分配规律 | 第18-24页 |
3.3.1 芦苇分株的生物量分配 | 第18-19页 |
3.3.2 芦苇分株生物量的异速生长 | 第19-20页 |
3.3.3 芦苇组分生物量的异速生长 | 第20-24页 |
4 结论 | 第24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2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32-33页 |
后记 | 第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