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设计原理、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

建筑师职能体系与注册建筑师管理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目录第5-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8-11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8-9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
   ·研究的框架第9-11页
第二章 建筑师的起源及发展第11-22页
   ·建筑师执业活动的对象第11-14页
     ·建造活动(Building)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建筑(Architecture)第12-14页
   ·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师(Architect)和相关组织第14-19页
     ·神职官员:古埃及时代的建筑师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组织者和技术专家:古希腊、罗马时代的建筑师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匠师:中世纪的建筑师第16页
     ·多能的艺术家: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第16-17页
     ·职业建筑师:近现代的建筑师第17-18页
     ·近现代的一些建筑师组织和法规第18-19页
   ·小结第19-22页
第三章 我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第22-28页
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产生的过程第22-23页
     ·酝酿阶段第22页
     ·研讨阶段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条例出台阶段第23页
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的主要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·我国勘察、设计注册师执业资格基本框架第24-26页
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管理机构的设置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机构设置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全国注册建筑管理委员会人员情况第27页
   ·小结第27-28页
第四章 建筑师权利、义务和职能的国际间比较第28-62页
   ·建筑师项目管理的通行模式第28-33页
     ·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·设计—建造与交钥匙工程模式第30-31页
     ·设计—管理模式第31-33页
   ·世界各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第33-55页
     ·建筑师权利义务的国际通则——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规定第33-37页
     ·美国建筑师权利义务--美国建筑师学会规定第37-43页
     ·日本建筑师权利义务——日本四会联合协会规定第43-46页
     ·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义务第46-51页
     ·建筑师权利、义务和职业定位的国际间比较第51-55页
   ·小结第55-62页
     ·我国建筑师职业定位问题及建议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我国建筑师职业范围问题及建议第56-62页
第五章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国际间比较第62-85页
   ·日本建筑士考试第62-65页
     ·日本建筑士考试简介第62页
     ·日本建筑士报考资格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日本建筑士考试内容及考试情况统计第63-65页
   ·美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第65-68页
     ·美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简介第65页
     ·美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及内容第65-68页
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第68-76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简介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报考资格第69-71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第71-73页
     ·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情况统计第73-74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资格取得的其它途径第74-76页
   ·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国际间比较第76-78页
   ·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国际互认第78-79页
     ·国际贯例的执业资格标准第78页
     ·国际贯例的建筑师执业资格互认机构第78-79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与国际间的互认情况第79页
   ·小结第79-85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建议第80-83页
     ·注册建筑师考试备考建议第83-85页
第六章 我国注册建筑师注册管理分析第85-95页
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注册管理要点第85-87页
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情况第87-89页
     ·必修课第87-88页
     ·选修课第88-89页
   ·小结第89-95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注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89-92页
     ·我国注册建筑师注册管理建议第92-95页
第七章 结论第95-97页
致谢第97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1页
附录A: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01-102页
附录B:问卷调查第102-110页
附录C: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及修订情况第110-113页
附录D: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及修订情况第113-116页
附录E: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人员情况第116-117页

论文共11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钢板—橡胶摩擦耗能支撑体系的技术标准研究
下一篇:高烈度地区超高层钢框架—支撑结构体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