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钛渣品质的新工艺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2页 |
| ·钛资源储量和分布 | 第10-13页 |
| ·钛资源储量 | 第10-12页 |
| ·钛资源分布 | 第12-13页 |
| ·富钛料 | 第13-18页 |
| ·富钛料的基本概念 | 第13页 |
| ·富集含钛物料的原因 | 第13-14页 |
| ·富集含钛物料的方法 | 第14页 |
| ·富集含钛物料的理论依据 | 第14页 |
| ·富钛料的用途及对产品的要求 | 第14-15页 |
| ·钛渣的概念及用途 | 第15页 |
| ·钛渣的制备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外研究钛渣现状 | 第16页 |
| ·国内研究钛渣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·钛白粉的生产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硫酸法生产钛白 | 第18-19页 |
| ·氯化法生产钛白 | 第19-20页 |
| ·课题提出的依据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钛渣形成的机理研究 | 第22-34页 |
| ·前言 | 第22页 |
| ·钛渣的物相组成 | 第22-25页 |
| ·还原剂对渣相组成的影响(在CO气氛下) | 第24页 |
| ·温度对渣相组成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冷却温度对渣相的影响 | 第25页 |
| ·杂质的形成 | 第25页 |
| ·除杂机理 | 第25-26页 |
| ·反应热力学计算 | 第26-29页 |
| ·吉布斯自由能 | 第26-28页 |
| ·热力学计算 | 第28-29页 |
| ·钛渣焙烧机理 | 第29-31页 |
| ·酸解焙烧渣机理 | 第31-32页 |
| ·钛液水解机理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34-46页 |
| ·前言 | 第34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34页 |
| ·试验主要设备 | 第34-36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6-41页 |
| ·焙烧阶段 | 第36-37页 |
| ·酸化阶段 | 第37-38页 |
| ·水解阶段 | 第38-41页 |
| ·检测方法及设备 | 第41-46页 |
| ·X-衍射分析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·其它测定方法 | 第42-46页 |
|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6-60页 |
| ·焙烧适宜试验条件的研究 | 第46-49页 |
| ·适宜焙烧温度的研究 | 第47-48页 |
| ·适宜焙烧时间的研究 | 第48页 |
| ·适宜加碱量的研究 | 第48-49页 |
| ·酸化适宜试验条件的研究 | 第49-53页 |
| ·适宜酸度的研究 | 第50-51页 |
| ·适宜酸化温度的研究 | 第51-52页 |
| ·适宜酸倍比的研究 | 第52-53页 |
| ·水解适宜试验条件的研究 | 第53-56页 |
| ·水解温度的探索 | 第53-54页 |
| ·水解时间的探索 | 第54-55页 |
| ·水解后处理 | 第55-56页 |
| ·偏钛酸煅烧试验研究 | 第56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五章 滤液处理方案及探索方法 | 第60-66页 |
| ·前言 | 第60页 |
| ·处理方案 | 第60-64页 |
| ·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案 | 第60-62页 |
| ·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案 | 第62-63页 |
| ·中和后处理 | 第63-64页 |
| ·清洁生产的意义 | 第64-6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| 第66-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6页 |
| ·建议 | 第66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|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