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框架论文

配置低屈服点钢筋的RC框架耗能能力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常见耗能装置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韧性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不同屈服点高韧性钢筋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9页
    1.3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1.4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21-22页
2 试件设计与试验方案第22-36页
    2.1 试验目的第22页
    2.2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件的设计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件的制作第27-28页
    2.3 材料的力学性能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混凝土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钢筋第29页
    2.4 试验方法和试验内容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试验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试验内容第30-31页
    2.5 加载方案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加载装置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加载制度第31-32页
    2.6 框架屈服点的确定第32-34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34-36页
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6-56页
    3.1 试验过程及破坏机制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框架试验破坏形态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破坏过程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件破坏机制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3.2 滞回曲线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3.3 骨架曲线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3.4 荷载—应变关系与转角—应变关系第46-49页
    3.5 结构耗能能力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3.6 结构延性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3.7 承载力退化第52-53页
    3.8 刚度退化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3.9 本章小结第54-56页
4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56-66页
    4.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模型和材料单元的选取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破坏准则第59页
    4.2 有限元建模过程第59-60页
    4.3 后处理及结果比较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试件KJ-3应力云图第60-62页
    4.4 结果比较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5 框架抗震性能分析第66-72页
    5.1 影响延性的因素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配置不同屈服点钢材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混凝土的性质第66页
    5.2 承载能力的比较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5.3 变形能力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5.4 框架恢复力模型第68-7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0-72页
6 结论与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72-73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73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8页
致谢第78-7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-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一株矿物分解细菌在水稻上的定殖及其对矿物风化的作用
下一篇:城市公园环境外部性及其内化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