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1页 |
1.2.1 公路隧道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2.2 隧道抗震研究 | 第17-2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、思路 | 第21-2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隧道震害特征及启示 | 第23-38页 |
2.1 隧道破坏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1.1 历史地震中隧道震害 | 第23页 |
2.1.2 汶川地震隧道震害 | 第23-24页 |
2.2 隧道震害破坏模式 | 第24-27页 |
2.3 隧道震害机理 | 第27-29页 |
2.4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| 第29-38页 |
2.4.1 地震动强度 | 第29-31页 |
2.4.2 围岩性质 | 第31-32页 |
2.4.3 隧道结构特性 | 第32-35页 |
2.4.4 经验与启发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隧道地震动力有限元分析的理论方法 | 第38-50页 |
3.1 计算软件 | 第38页 |
3.2 单元类型及有限元模型 | 第38-43页 |
3.3 本构模型 | 第43-46页 |
3.3.1 塑性变形的屈服标准 (yield criteria) | 第44-45页 |
3.3.2 定义塑性变形用的流动法则 (flow rule) | 第45-46页 |
3.4 动力分析基本理论 | 第46-50页 |
3.4.1 运动平衡方程 | 第46页 |
3.4.2 阻尼矩阵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3.4.3 有限元体系的振型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4.4 边界条件 | 第48页 |
3.4.5 运动方程的求解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隧道工程概况和地震动力特征 | 第50-59页 |
4.1 项目背景 | 第50-51页 |
4.2 工程地质特征 | 第51-52页 |
4.2.1 地形地貌 | 第51页 |
4.2.2 地层岩性 | 第51-52页 |
4.2.3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52页 |
4.2.4 不良地质条件 | 第52页 |
4.3 隧道工程围岩特征及分级 | 第52-55页 |
4.4 隧址区地震动力特征 | 第55-59页 |
4.4.1 隧址区地震危险性概率 | 第55-56页 |
4.4.2 地震动参数 | 第56-59页 |
第五章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59-63页 |
5.1 模型范围 | 第59-60页 |
5.2 地震动输入参数 | 第60页 |
5.3 隧道衬砌和围岩计算物理力学参数 | 第60-63页 |
第六章 地震动作用下隧道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| 第63-99页 |
6.1 横向水平地震动力分析 | 第63-76页 |
6.1.1 位移反应分析 | 第63-66页 |
6.1.2 加速度反应分析 | 第66-67页 |
6.1.3 二次衬砌的最大、最小主应力 | 第67-70页 |
6.1.4 验算隧道二次衬砌是否安全 | 第70-76页 |
6.2 纵向水平地震动力分析 | 第76-87页 |
6.2.1 位移反应分析 | 第76-79页 |
6.2.2 加速度反应分析 | 第79-81页 |
6.2.3 二次衬砌的最大、最小主应力 | 第81-83页 |
6.2.4 验算隧道二次衬砌是否安全 | 第83-87页 |
6.3 竖向地震动力分析 | 第87-99页 |
6.3.1 位移反应分析 | 第87-90页 |
6.3.2 加速度反应分析 | 第90-92页 |
6.3.3 二次衬砌的最大、最小主应力 | 第92-94页 |
6.3.4 验算隧道二次衬砌是否安全 | 第94-99页 |
第七章 公路隧道洞口段抗震措施 | 第99-108页 |
7.1 隧道抗震减震措施 | 第99-101页 |
7.2 隧道洞口抗震措施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01-108页 |
7.2.1 抗震措施的模拟及参数选择 | 第102页 |
7.2.2 洞口段地震反应分析 | 第102-108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108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