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苯酚的性质及用途 | 第8页 |
1.2 含酚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| 第8-10页 |
1.2.1 含酚废水的来源 | 第8-9页 |
1.2.2 含酚废水对人体的危害 | 第9页 |
1.2.3 含酚的废水对动植物的危害 | 第9-10页 |
1.3 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0-13页 |
1.3.1 物理法 | 第11-12页 |
1.3.2 化学法 | 第12页 |
1.3.3 生物法 | 第12-13页 |
1.4 苯酚降解菌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4.1 降酚菌的种类 | 第13页 |
1.4.2 微生物降酚的途径 | 第13-16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5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页 |
1.5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苯酚降解菌的分离、纯化 | 第17-20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7-19页 |
2.1.1 实验样品 | 第17页 |
2.1.2 实验主要用具与仪器 | 第17页 |
2.1.3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17-18页 |
2.1.4 培养基 | 第18页 |
2.1.5 主要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9页 |
2.2.1 采集方法 | 第19页 |
2.2.2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| 第19页 |
2.3 小结 | 第19-20页 |
3 苯酚降解菌的鉴定 | 第20-33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4页 |
3.1.1 实验菌株 | 第20页 |
3.1.2 实验主要用具与仪器 | 第20-21页 |
3.1.3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21-22页 |
3.1.4 培养基 | 第22页 |
3.1.5 主要试剂 | 第22-24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7页 |
3.2.1 革兰氏染色法 | 第24-25页 |
3.2.2 感受态细胞 | 第25-26页 |
3.2.3 菌株 16S rDNA 的基因序列扩增、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 | 第26-27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3.1 苯酚降解菌的形态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3.2 16S rDNA 基因的测序和比对 | 第28-33页 |
4 苯酚降解菌降酚能力的分析 | 第33-41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33-36页 |
4.1.1 菌种 | 第33页 |
4.1.2 实验主要用具与仪器 | 第33页 |
4.1.3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33-34页 |
4.1.4 培养基 | 第34页 |
4.1.5 主要试剂 | 第34-36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36-37页 |
4.2.1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| 第36页 |
4.2.2 苯酚含量的分析方法 | 第36-37页 |
4.2.3 苯酚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37页 |
4.2.4 细菌降酚能力的测定 | 第37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3.1 细菌的生长曲线 | 第37-38页 |
4.3.2 酚的标准曲线 | 第38-39页 |
4.3.3 苯酚降解菌的降酚能力 | 第39-41页 |
5 苯酚降解菌的化学诱变 | 第41-48页 |
5.1 实验材料 | 第41-43页 |
5.1.1 菌株 | 第41页 |
5.1.2 实验主要用具和仪器 | 第41页 |
5.1.3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41-42页 |
5.1.4 培养基 | 第42-43页 |
5.1.5 主要试剂 | 第43页 |
5.2 诱变的方法 | 第43-44页 |
5.2.1 诱变剂浓度的确定 | 第43页 |
5.2.2 Rhodococcus sp. SD3 的诱变 | 第43-44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8页 |
5.3.1 氯化锂浓度的选择 | 第44-46页 |
5.3.2 诱变菌的苯酚降解率 | 第46-48页 |
6 SD3 诱变菌株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48-54页 |
6.1 实验材料 | 第48-49页 |
6.1.1 菌株 | 第48页 |
6.1.2 实验主要用具和仪器 | 第48页 |
6.1.3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48-49页 |
6.1.4 培养基 | 第49页 |
6.1.5 主要试剂 | 第49页 |
6.2 研究方法 | 第49-50页 |
6.2.1 接种量对降酚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6.2.2 主要环境因子对菌株影响的初步研究 | 第50页 |
6.2.3 菌株生长与降酚之间的关系 | 第50页 |
6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4页 |
6.3.1 接种量 | 第50-51页 |
6.3.2 主要的环境因子 | 第51-52页 |
6.3.3 菌株生长与苯酚降解之间的关系 | 第52-54页 |
7 Rhodococcus sp. SD3 诱变菌株细胞固定化的初步研究 | 第54-59页 |
7.1 实验材料 | 第54-56页 |
7.1.1 菌株 | 第54页 |
7.1.2 实验主要用具和仪器 | 第54页 |
7.1.3 实验主要药品 | 第54-55页 |
7.1.4 培养基 | 第55页 |
7.1.5 主要试剂 | 第55-56页 |
7.2 实验方法 | 第56页 |
7.2.1 固定化的制备 | 第56页 |
7.2.2 重复使用固定化细胞降解苯酚 | 第56页 |
7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59页 |
7.3.1 固定化细胞的形态观察 | 第56-57页 |
7.3.2 固定化细胞降解苯酚性能的研究 | 第57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