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1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2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| 第16页 |
1.3.3 比较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1.5 创新之处和不足 | 第18-20页 |
2 制度视角的对外直接投资文献与理论分析 | 第20-36页 |
2.1 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| 第20-25页 |
2.1.1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1.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1.3 国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| 第22-25页 |
2.2 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基础观 | 第25-34页 |
2.2.1 制度是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生变量 | 第25-26页 |
2.2.2 东道国制度质量影响着市场进入和经营 | 第26-27页 |
2.2.3 母国制度因素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 | 第27-31页 |
2.2.4 企业制度影响着自身所有权优势和竞争力 | 第31-32页 |
2.2.5 降低交易成本和改良制度供给 | 第32-34页 |
2.3 研究评述 | 第34-36页 |
3 比较视野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经验分析 | 第36-51页 |
3.1 英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经验 | 第36-39页 |
3.1.1 殖民地政策与英国海外资本输出 | 第36-37页 |
3.1.2 二战后的英国海外投资促进举措 | 第37-39页 |
3.2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经验 | 第39-43页 |
3.2.1 战争经济开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 | 第39-40页 |
3.2.2 对外援助带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 | 第40页 |
3.2.3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持 | 第40-41页 |
3.2.4 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服务机构 | 第41-42页 |
3.2.5 “内外联动”的政策法规促进机制 | 第42-43页 |
3.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经验 | 第43-46页 |
3.3.1 促进投资自由化的外汇立法改革 | 第43-44页 |
3.3.2 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效管理体系 | 第44-45页 |
3.3.3 海外投资绩效的统计调查制度 | 第45页 |
3.3.4 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 | 第45-46页 |
3.4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经验 | 第46-48页 |
3.4.1 完备的海外投资法律促进体系 | 第46-47页 |
3.4.2 专业的投资促进和信息咨询机构 | 第47-48页 |
3.5 国外制度经验的分析与启示 | 第48-51页 |
3.5.1 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制度供给改良 | 第48-49页 |
3.5.2 与国内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整体规划 | 第49-50页 |
3.5.3 专业的促进机构和健全的国内外政策 | 第50-51页 |
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与问题分析 | 第51-72页 |
4.1 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特征与问题 | 第52-64页 |
4.1.1 主体结构失衡:国有企业占比过重 | 第52-56页 |
4.1.2 产业结构失衡:侧重追求资源、能源获取 | 第56-59页 |
4.1.3 区位结构失衡:集中分布在避税地 | 第59-61页 |
4.1.4 对外直接投资、跨国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| 第61-64页 |
4.2 制度视角的原因分析 | 第64-72页 |
4.2.1 国有经济的强势主导地位 | 第65-67页 |
4.2.2 国家意志对国企对外投资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4.2.3 资本外逃避税和外资超国民待遇 | 第68-69页 |
4.2.4 政府管理的低效和投资促进政策缺失 | 第69-70页 |
4.2.5 跨国经营专业服务机构及人才的缺失 | 第70-72页 |
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 | 第72-89页 |
5.1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 | 第72-75页 |
5.1.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| 第73-74页 |
5.1.2 加快股份制改革冲淡国有企业政府色彩 | 第74-75页 |
5.1.3 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实现主体结构均衡 | 第75页 |
5.2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| 第75-77页 |
5.2.1 政策优先扶持技术获取型投资 | 第76-77页 |
5.2.2 协调规划资源供给与国内产业升级 | 第77页 |
5.3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| 第77-80页 |
5.3.1 外资优惠制度改良与降低避税港投资 | 第78-79页 |
5.3.2 加强对技术先进国家的学习型投资 | 第79页 |
5.3.3 保持对资源型国家的战略投资 | 第79-80页 |
5.4 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与规划 | 第80-89页 |
5.4.1 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改革 | 第80-86页 |
5.4.2 投资管理与贸易和外交的协调 | 第86-89页 |
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体系 | 第89-99页 |
6.1 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机构组织体系 | 第90-94页 |
6.1.1 定位各级官方投资促进机构及职能 | 第91-93页 |
6.1.2 培育各种民间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 | 第93-94页 |
6.2 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 | 第94-97页 |
6.2.1 规范国内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| 第94-95页 |
6.2.2 加强国际投资保护协议的谈判 | 第95-97页 |
6.3 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外跟踪体系 | 第97-99页 |
6.3.1 服务和协调企业境外的经营 | 第97-98页 |
6.3.2 考核和监管国有资产的投资 | 第98-99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99-102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99-100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111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