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序言 | 第11-25页 |
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2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3 研究综述 | 第13-22页 |
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5 研究任务与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理论研究 | 第25-47页 |
1 “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”的理论界定 | 第25-34页 |
1.1 “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”的界定 | 第25-26页 |
1.2 “参赛过程”的理论界定 | 第26-34页 |
2 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特征 | 第34-46页 |
2.1 比赛过程的多变性与参赛行为的可控性 | 第34-36页 |
2.1.1 比赛过程的多变性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的客观规律 | 第34页 |
2.1.2 运动员(队)参赛行为的可控性是成功参赛的前提 | 第34-36页 |
2.2 球队竞技能力的相对稳定性与组合竞技能力的多样性 | 第36-40页 |
2.2.1 球队竞技能力的稳定性是参赛调控的基础 | 第36-39页 |
2.2.2 组合竞技能力的多样性是参赛调控的效果 | 第39-40页 |
2.3 球员竞技超限行为的不确定性与延续性 | 第40-44页 |
2.3.1 球员竞技超限行为的不确定性源于攻守双方的对抗 | 第40-41页 |
2.3.2 球员竞技超限行为后果的延续性 | 第41-44页 |
2.4 攻防时间的有限性和攻防目标的空间性 | 第44-46页 |
2.4.1 攻防时间的有限性 | 第44-45页 |
2.4.2 攻防目标的空间性 | 第45-46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调控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7-87页 |
1 参赛调控的基础——教练员和球员 | 第47-60页 |
1.1 优选教练员 | 第47-51页 |
1.1.1 优秀教练员的一般品质 | 第48-49页 |
1.1.2 优选教练员的特殊要求 | 第49-51页 |
1.2 结合目标赛事确定球员及阵容 | 第51-60页 |
1.2.1 确定球员 | 第51-56页 |
1.2.2 确定球队阵容 | 第56-60页 |
2 参赛调控的目标——参赛目标 | 第60-71页 |
2.1 赛事目标 | 第61-65页 |
2.2 赛次目标 | 第65-70页 |
2.3 赛前训练目标 | 第70-71页 |
3 参赛调控的依据——参赛计划 | 第71-78页 |
3.1 参赛计划的类型 | 第71-72页 |
3.2 制定参赛计划的依据 | 第72-74页 |
3.3 高水平篮球队备战训练计划 | 第74-77页 |
3.4 高水平篮球队的比赛计划 | 第77-78页 |
4 参赛调控的保障——球队管理 | 第78-80页 |
4.1 以人为本,宽严相济 | 第78-79页 |
4.2 依法治队,按制管队 | 第79页 |
4.3 球队管理做到严和细 | 第79-80页 |
5 参赛调控的客观影响因素 | 第80-85页 |
5.1 对手的竞技水平 | 第80-82页 |
5.2 比赛条件 | 第82-85页 |
5.3 裁判员的水平 | 第85页 |
6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四章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调控的实证研究 | 第87-159页 |
1 赛前训练调控 | 第87-123页 |
1.1 赛前训练案例分析 | 第88-92页 |
1.1.1 “中国女篮备战第 15 届亚运会”分析 | 第88-91页 |
1.1.2 “中国男篮备战第 16 届世锦赛”分析 | 第91-92页 |
1.2 赛前训练调控要点 | 第92-123页 |
1.2.1 优化球队、组合、个人竞技能力 | 第92-95页 |
1.2.2 注重体能储备 | 第95-99页 |
1.2.3 提高技战术训练的针对性 | 第99-109页 |
1.2.4 重视心理训练 | 第109-114页 |
1.2.5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安排比赛训练 | 第114-119页 |
1.2.6 结合具体任务开展周、日、课训练 | 第119-123页 |
2 赛中调控 | 第123-144页 |
2.1 赛期参赛特征及调控策略分析 | 第123-135页 |
2.1.1 不同赛事赛期参赛特征及调控策略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2.1.2 同一赛事赛期参赛特征及调控策略分析 | 第125-135页 |
2.2 赛次调控 | 第135-144页 |
2.2.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| 第135-142页 |
2.2.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| 第142-144页 |
3 2013 年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失利的致因分析——从参赛过程调控的视角分析 | 第144-154页 |
3.1 主教练的遴选不合适 | 第145-147页 |
3.2 球队成员的更新不及时 | 第147-149页 |
3.3 赛前训练安排不合理 | 第149-152页 |
3.4 对参赛对手的了解不够 | 第152-154页 |
4 参赛总结与评价 | 第154-158页 |
4.1 参赛总结 | 第154-156页 |
4.2 参赛评价 | 第156-158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158-159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159-161页 |
1 结论 | 第159-160页 |
2 建议 | 第160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6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68-169页 |
附件:访谈提纲 | 第169-170页 |
致谢 | 第170-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