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1.3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6页 |
1.3.2 国外失业保险基金收支问题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3.3 国内失业保险基金收支问题研究综述 | 第18-20页 |
1.3.4 小结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过程、方法和创新点 | 第21-2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4.2 研究过程 | 第21-22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.4 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| 第24-34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24-26页 |
2.1.1 系统和系统仿真 | 第24页 |
2.1.2 系统动力学 | 第24-25页 |
2.1.3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| 第25页 |
2.1.4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与步骤 | 第25-26页 |
2.2 研究设计 | 第26-29页 |
2.2.1 研究工具一仿真平台AnyLogic | 第26页 |
2.2.2 仿真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条件 | 第26-27页 |
2.2.3 研究变量 | 第27-28页 |
2.2.4 研究变量类型 | 第28-29页 |
2.2.5 概念模型设计 | 第29页 |
2.3 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及变量间关系 | 第29-34页 |
2.3.1 收入部分 | 第30-31页 |
2.3.2 支出部分 | 第31-34页 |
第3章 辽宁省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仿真实验 | 第34-53页 |
3.1 初始模型的校准和检验 | 第34-37页 |
3.1.1 初始模型的校准 | 第34-35页 |
3.1.2 初始模型的检验 | 第35-37页 |
3.2 基准实验——基于目前政策不变条件下的仿真实验 | 第37-44页 |
3.2.1 基金累计余额、基金收入及基金支出的变化趋势 | 第37-38页 |
3.2.2 参加失业保险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的变化趋势 | 第38-39页 |
3.2.3 缴费收入、财政补助和利息收入的变化趋势 | 第39-40页 |
3.2.4 失业保险金、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补贴、促进就业和其他支出的变化趋势 | 第40-41页 |
3.2.5 平均工资的变化趋势 | 第41-42页 |
3.2.6 人均月支付额的变化趋势 | 第42-43页 |
3.2.7 失业保险替代率的变化趋势 | 第43页 |
3.2.8 小结 | 第43-44页 |
3.3 优化实验 | 第44-51页 |
3.3.1 调整缴费率的仿真实验 | 第44-46页 |
3.3.2 调整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比例的仿真实验 | 第46-47页 |
3.3.3 调整失业保险替代率的仿真实验 | 第47-48页 |
3.3.4 调整失业保险平均支付期的仿真实验 | 第48-49页 |
3.3.5 混合策略的仿真实验 | 第49-51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3页 |
3.4.1 现行政策不变,基金累计余额越来越大 | 第51页 |
3.4.2 缴费率降至9%o,可使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| 第51页 |
3.4.3 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比例上调至66%,可延缓基金余额增速 | 第51-52页 |
3.4.4 只调整失业保险替代率对失业保险收支状况改善的作用有限 | 第52页 |
3.4.5 可暂不调整失业保险平均支付期 | 第52页 |
3.4.6 混合策略结果最优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辽宁省失业保险基金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| 第53-57页 |
4.1 适当调整失业保险费率 | 第53-54页 |
4.1.1 适当调整失业保险费率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3页 |
4.1.2 适当调整失业保险费率的具体对策建议 | 第53-54页 |
4.2 逐步提高失业保险替代率水平 | 第54页 |
4.2.1 逐步提高失业保险替代率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4页 |
4.2.2 逐步提高失业保险替代率水平的具体对策建议 | 第54页 |
4.3 加大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支出 | 第54-55页 |
4.3.1 加大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支出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.2 加大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支出的具体对策建议 | 第55页 |
4.4 积极扩大失业保险覆盖人群 | 第55-57页 |
4.4.1 积极扩大失业保险覆盖人群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5页 |
4.4.2 积极扩大失业保险覆盖人群的具体对策建议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57-59页 |
5.1 基本研究结论 | 第57页 |
5.2 研究局限和展望 | 第57-59页 |
5.2.1 研究局限 | 第57-58页 |
5.2.2 研究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3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