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肿瘤学论文--神经系肿瘤论文--颅内肿瘤及脑肿瘤论文

多肽介导纳米载药系统靶向治疗脑胶质瘤

中文摘要第8-11页
ABSTRACT第11-13页
前言第14-16页
第一章 Angiopep修饰的载基因纳米粒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第16-29页
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剂和材料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细胞株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动物第18页
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细胞培养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PAMAM-PEG-Angiopep的合成与表征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的制备与表征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制备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粒径、Zeta电位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透射电镜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PAMAM-PEG-Angiopep/DNA体外毒性考察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的入胞情况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6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体外药效学评价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7 脑胶质瘤模型鼠的构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8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体内药效学评价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.1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.2 原位TUNEL检测脑胶质瘤凋亡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.3 脑胶质瘤模型鼠存活时间考察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9 数据统计第23页
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PAMAM-PEG-Angiopep的表征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的表征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PAMAM-PEG-Angiopep/DNA体外毒性考察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的入胞情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5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体外药效学评价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6 PAMAM-PEG-Angiopep/pORF-TRAIL体内药效学评价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.1 原位TUNEL检测脑胶质瘤凋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.2 脑胶质瘤模型鼠存活时间考察第27页
    4 讨论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载基因纳米粒的系统安全性及粒径分布情况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载基因纳米粒进入肿瘤细胞及基因转染能力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 载基因纳米粒治疗脑胶质瘤的药效学评价第28页
    5 小结第28-29页
第二章 dtACPP修饰的肿瘤靶向智能纳米粒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第29-51页
    第一节 dtACPP及相应纳米载体的设计、构建及评价第31-40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和试剂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细胞株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动物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细胞培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肿瘤靶向性纳米载体dtACPPD的合成与表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dtACPPD的合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dtACPPD的表征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MMP2酶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SDS-PAGE验证MMP2酶切效果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dtACPPD在不同细胞系上的摄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荷瘤模型鼠的构建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1 脑胶质瘤模型鼠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2 皮下瘤模型鼠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dtACPPD在荷瘤模型鼠中的体内分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1 dtACPPD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中的体内分布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2 dtACPPD在皮下瘤模型鼠中的体内分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dtACPPD的表征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SDS-PAGE验证MMP2酶切效果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dtACPPD在不同细胞系上的摄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dtACPPD在荷瘤模型鼠中的体内分布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 dtACPPD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中的体内分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 dtACPPD在皮下瘤模型鼠中的体内分布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去屏蔽化验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dtACPPD的细胞摄取效率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dtACPPD的肿瘤靶向性第39-40页
    第二节 dtACPP修饰的肿瘤靶向智能纳米粒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第40-51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和试剂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肿瘤靶向智能纳米粒dtACPPD/DNA的制备和包封情况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制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凝胶电泳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dtACPPD/DNA的表征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粒径、Zeta电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原子力显微镜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dtACPPD/DNA在不同细胞系上的毒性考察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dtACPPD/DNA在不同细胞系上的摄取情况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dtACPPD/DNA在荷瘤模型鼠上的体内分布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1 dtACPPD/DNA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上的体内分布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2 dtACPPD/DNA在皮下瘤模型鼠上的体内分布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dtACPPD/DNA在荷瘤模型鼠上的瘤内基因表达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1 dtACPPD/DNA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上的瘤内基因表达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2 dtACPPD/DNA在皮下瘤模型鼠上的瘤内基因表达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dtACPPD/DNA凝胶电泳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dtACPPD/DNA的表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dtACPPD/DNA在不同细胞系上的毒性考察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dtACPPD/DNA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细胞摄取效率评价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 dtACPPD/DNA在U-87细胞系上的摄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 dtACPPD/DNA在BEL-7402细胞系上的摄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dtACPPD/DNA在荷瘤模型鼠上的体内分布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 dtACPPD/DNA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上的体内分布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2 dtACPPD/DNA在皮下瘤模型鼠上的体内分布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dtACPPD/DNA在荷瘤模型鼠上的瘤内基因表达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.1 dtACPPD/DNA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上的瘤内基因表达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.2 dtACPPD/DNA在荷皮下瘤模型鼠上的瘤内基因表达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肿瘤靶向纳米载体dtACPPD包封质粒DNA的能力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dtACPP修饰的载基因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效率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dtACPPD/DNA的肿瘤靶向性及瘤内基因转染能力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50-51页
第三章 dtACPP修饰的肿瘤靶向智能纳米粒联合治疗脑胶质瘤第51-65页
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和试剂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第53页
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肿瘤靶向智能双载药纳米粒dtACPPD/shVEGF-DOX的制备和表征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shVEGF-DOX复合物的制备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dtACPPD/shVEGF-DOX的制备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dtACPPD/shVEGF-DOX凝胶电泳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dtACPPD/shVEGF-DOX的表征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胶质瘤细胞内源性VEGF mRNA下调的体外评价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shVEGF与DOX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体外评价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 体内抗脑胶质瘤药效学综合评价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脑胶质瘤组织中内源性VEGF的下调评价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抑制评价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 在体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5 原位TUNEL免疫荧光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6 脑胶质瘤模型鼠存活时间及体重变化的考察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数据统计第56页
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56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dtACPPD/shVEGF-DOX双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shVEGF-DOX复合物的表征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dtACPPD/shVEGF-DOX凝胶电泳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dtACPPD/shVEGF-DOX的表征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胶质瘤细胞内源性VEGF mRNA下调的体外评价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shVEGF与DOX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体外评价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 体内抗脑胶质瘤药效学综合评价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 脑胶质瘤组织中内源性VEGF的下调评价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 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抑制评价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3 在体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4 原位TUNEL免疫荧光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5 脑胶质瘤模型鼠的体重变化及存活时间第63-64页
    4 讨论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 dtACPPD/shVEGF下调VEGF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联合给药的必要性第64页
    5 小结第64-65页
全文总结第65-66页
创新性第66-67页
中英文对照缩写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3页
发表论文第73-74页
荣誉奖项第74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元杂剧的故事模式研究--以《元曲选》为例
下一篇:有氧运动对男性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