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生物工程学(生物技术)论文--酶工程论文

利用定向进化及半理性设计提高谷氨酸脱羧酶催化活性的研究

致谢第5-7页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-34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4页
    1.2 γ-氨基丁酸第14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γ-氨基丁酸(GABA)的结构与性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γ-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γ-氨基丁酸的应用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GABA的制备第19-22页
    1.3 谷氨酸脱羧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谷氨酸脱羧酶的性质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哺乳动物的GAD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植物的GAD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3 微生物的GAD第25-26页
    1.4 酶分子的改造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定向进化概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突变文库的构建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突变体文库的筛选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定向进化技术的展望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酶分子的半理性设计第31页
    1.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第32-34页
第二章 谷氨酸脱羧酶的随机突变第34-54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34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实验设备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实验仪器第36页
    2.3 试验方法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大肠杆菌CaCl_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易错PCR方法构建GAD1407突变体文库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位点Q51的饱和突变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GAD1407突变体的诱导表达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GAD 1407突变文库的初筛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GAD 1407阳性克隆的复筛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突变酶和野生型GAD的表达和纯化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粗酶液的蛋白电泳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GAD的含量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1 突变酶酶学参数的测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2 光谱分析第44页
    2.4 结果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突变文库的构建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突变子的筛选与鉴定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位点Q51的定点饱和突变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Q51H比活力及酶学参数的确定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突变酶Q51H圆二色谱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2.5 位点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52-54页
第三章 GAD1407的半理性设计第54-7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4页
    3.2 材料及试剂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宿主菌及质粒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工具酶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化学试剂第54-55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GAD1407的同源建模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突变位点的选择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突变引物设计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定点突变PCR反应体系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突变子的构建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突变文库的筛选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突变酶的表达、纯化及酶学参数的测定第60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定点突变PCR扩增结果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S307位点饱和突变文库的筛选与鉴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S307N突变酶的分离与纯化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S307N突变酶的性质鉴定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突变N-T的构建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D88位点饱和突变文库的构建、筛选及突变子的鉴定第65-66页
    3.5 位点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67-70页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0-74页
    4.1 结论第70-71页
    4.2 展望第71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80页
作者简介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液压教学实验台设计及实现方法的研究
下一篇:微小贷款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--以浙江省邮储银行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