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 | 第11-14页 |
1.3 大跨结构抗震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.1 空间结构抗震的一般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2 考虑下部支承结构的空间结构抗震研究 | 第16页 |
1.3.3 考虑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抗震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结构动态分析有限元法 | 第19-25页 |
2.1 结构动态分析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2 动态分析有限元法的一般步骤 | 第20-25页 |
2.2.1 结构离散 | 第20-21页 |
2.2.2 单元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3 总体矩阵集成 | 第22页 |
2.2.4 固有特性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.5 响应分析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分析 | 第25-39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5-26页 |
3.2 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| 第26-34页 |
3.2.1 钢屋盖有限元模型 | 第26-29页 |
3.2.2 钢屋盖及下部支承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2.3 空间结构有桩有限元模型 | 第30-31页 |
3.2.4 桩-土作用的模拟 | 第31-34页 |
3.3 结构的固有特性分析 | 第34-39页 |
第4章 大跨空间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法的参数选择 | 第39-49页 |
4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4.2 地震荷载的选择 | 第40-42页 |
4.2.1 国内外规范规定 | 第40-41页 |
4.2.2 地震波输入 | 第41-42页 |
4.3 阻尼性能 | 第42-49页 |
4.3.1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中的阻尼模型 | 第43-44页 |
4.3.2 钢屋盖的阻尼 | 第44-46页 |
4.3.3 组合结构的阻尼比 | 第46-48页 |
4.3.4 考虑土-结构的相互作用体系中的阻尼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屋盖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| 第49-75页 |
5.1 屋架节点位移的响应 | 第50-60页 |
5.1.1 跨中节点位移的比较 | 第50-52页 |
5.1.2 节点位移的比较 | 第52-56页 |
5.1.3 结构动力输入不同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5.2 杆件内力 | 第60-69页 |
5.2.1 上弦杆内力 | 第61-64页 |
5.2.2 腹杆内力 | 第64-66页 |
5.2.3 下弦杆内力 | 第66-69页 |
5.2.4 杆件应力值 | 第69页 |
5.3 支座反力 | 第69-7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6章 下部支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| 第75-85页 |
6.1 考虑桩土作用对层间位移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6.2 考虑桩土作用对结构水平绝对加速度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6.3 考虑桩土作用对柱剪力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6.4 考虑桩土作用对柱轴力的影响 | 第79页 |
6.5 考虑桩土作用对柱端弯矩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6.6 考虑桩土作用对柱的应力值的影响 | 第81页 |
6.7 考虑桩土作用对基底受力的影响 | 第81-84页 |
6.8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