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4-5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缩写注释表 | 第9-12页 |
| 1 引言 | 第12-14页 |
| 2 对象与方法 | 第14-17页 |
| 2.1 研究对象 | 第14页 |
| 2.2 NAFLD的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| 2.3 脂肪肝B超诊断标准 | 第14-15页 |
| 2.4 亚太地区2006年修订版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(修订版ATP-m)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| 第15页 |
| 2.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排除标准 | 第15-16页 |
| 2.6 人体学参数测量 | 第16页 |
| 2.7 超声影像检查 | 第16页 |
| 2.8 实验室检查 | 第16页 |
| 2.9 数据统计 | 第16-17页 |
| 3 结果 | 第17-23页 |
| 3.1 研究对象临床与生化基线特征 | 第17页 |
| 3.2 NAFLD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3.3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活性比较(图1) | 第18-19页 |
| 3.4 NAFLD组与对照组间氧化应激指标分析(表3) | 第19页 |
| 3.5 NAFLD组血清XOR活性与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| 第19-20页 |
| 3.6 NAFLD组不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亚组代谢综合征组分发病率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3.7 NAFLD患者组XOR活性与代谢综合征组分考量指标的相关性 | 第21-23页 |
| 4 讨论 | 第23-29页 |
| 5 结论 | 第29-3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0-36页 |
| 综述 | 第36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50页 |
|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