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--地方旅游事业论文

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旅游恢复与重建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前言第9-19页
 一、国外民族旅游研究现状第9-12页
  (一) 民族旅游的起源第9-10页
  (二) 民族旅游与旅游媒介第10页
  (三) 民族旅游与旅游者行为第10-11页
  (四) 民族旅游与资源管理第11-12页
  (五) 民族旅游与族群意识第12页
 二、国内民族旅游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(一) 民族旅游与社会影响、文化保护第12-13页
  (二) 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第13-14页
  (三) 不同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研究第14-15页
  (四) 民族旅游研究的其他方面第15-16页
 三、北川民族旅游重建的意义第16-17页
 四、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第17-19页
  (一) 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(二) 研究路径第18-19页
第一章 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旅游文化内涵第19-34页
 第一节 北川羌族文化资源第19-31页
  一、北川羌族自治县概况第19-20页
  二、北川羌族历史简介第20-21页
  三、北川羌族民俗文化第21-29页
   (一) 建筑文化第21-23页
   (二) 服饰文化第23-24页
   (三) 饮食文化第24-26页
   (四) 交通风俗第26页
   (五) 宗仰文化第26-29页
  四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9-31页
 第二节 北川羌族文化特征第31-34页
  一、历史文化悠久第31页
  二、“大禹崇拜”独具特色第31-32页
  三、多元融合性第32-34页
第二章 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旅游资源评估与调查第34-50页
 第一节 震前北川民族旅游发展简况第34页
 第二节 震后北川旅游资源调查第34-41页
  一、北川旅游资源分类第35-36页
  二、北川旅游资源调查情况第36-38页
  三、北川旅游资源评价第38-41页
 第三节 震后北川民族旅游重建SWOT 分析第41-50页
  一、优势第41-44页
   (一) 民族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、旅游资源品位较高第41页
   (二) 新增特品级旅游资源,有助于灾后民族旅游复苏第41-43页
   (三) 发展民族旅游可进入性增强第43-44页
  二、劣势第44-46页
   (一) 地震破坏程度较大,民族旅游资源损失惨重第44页
   (二) 羌族文化保存程度不平衡第44-45页
   (三) 地质灾害频繁第45-46页
  三、机遇第46-47页
   (一) 政府高度重视、民间高度关注第46页
   (二)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之中第46-47页
  四、挑战第47-50页
   (一) 旅游信心重建第47页
   (二) 旅游安全、应急措施建立第47-48页
   (三) 新县城的文化全局性辐射射功能难以体现第48-49页
   (四) 旅游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第49-50页
第三章 震后北川民族旅游的恢复与重建构思第50-72页
 第一节 北川民族旅游发展的保证性政策第50-51页
 第二节 重建北川民族旅游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方法第51-72页
  一、解析《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》第51-53页
  二、重建北川民族旅游的总体思路第53-54页
  三、重建北川民族旅游的具体措施第54-72页
   (一) 指导羌文化的传承、保护与复兴第54-58页
   (二) 保护生态环境第58-60页
   (三) 民族旅游形象设计第60-63页
   (四) 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第63-69页
   (五) 整合旅游线路第69-72页
第四章 案例研究:民族旅游重建中的吉娜羌寨第72-82页
 一、废墟中拔地而起的吉娜羌寨第72页
 二、吉娜羌寨民族旅游定位第72-73页
 三、吉娜羌寨的羌族文化重建第73-77页
  (一) 还原“依山居址”第73-75页
  (二) 饮食文化第75-76页
  (三) 没有歌不行,没有舞也不行第76页
  (四) 羌绣——羌族非物质文化瑰宝第76-77页
  (五) 石敢当第77页
 四、吉娜羌寨的民族旅游重建思考第77-82页
  (一) 吉娜羌寨民族旅游主题形象第78-79页
  (二) 民族旅游对羌文化的传承、保护与复兴的作用第79-80页
  (三) 吉娜羌寨的民族旅游产品第80页
  (四) 科学管理第80-82页
结语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7页
致谢第87-88页
在校期间成果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甲居藏寨研究
下一篇:城市社区旅游开发研究--以成都宽窄巷子社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