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-14页 |
1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选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1.1 城乡统筹 | 第14-15页 |
1.1.2 乡村旅游 | 第15-16页 |
1.1.3 村镇更新 | 第16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范围 | 第16-20页 |
1.2.1 基本概念解析 | 第16-18页 |
1.2.2 研究对象 | 第18-19页 |
1.2.3 研究范围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4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4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24-26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5.3 研究框 | 第25-26页 |
2 成渝地区传统村镇公共空间概述 | 第26-52页 |
2.1 成渝地区传统村镇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原因 | 第26-32页 |
2.1.1 自然地理与社会文化背景 | 第26-27页 |
2.1.2 村镇空间布局特点及原因 | 第27-28页 |
2.1.3 成渝地区传统村镇公共空间类型概略 | 第28-32页 |
2.2 成渝地区传统村镇中集镇的主要公共空间——街巷 | 第32-46页 |
2.2.1 传统集镇街巷空间的成因背景 | 第32-35页 |
2.2.2 传统集镇街巷空间的构成特点 | 第35-46页 |
2.3 成渝地区传统村镇中村的主要公共空间——农耕区 | 第46-52页 |
2.3.1 成都地区农耕区空间特点 | 第46-49页 |
2.3.2 重庆地区农耕区空间特点 | 第49-52页 |
3 乡村旅游中的村镇公共空间 | 第52-68页 |
3.1 乡村旅游与村镇公共空间的关系与意义 | 第52-55页 |
3.1.1 乡村景观构成与村镇公共空间利用关系 | 第52-53页 |
3.1.2 乡村旅游中的村镇公共空间更新与城乡统筹间的意义 | 第53-55页 |
3.2 以人文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下的村镇公共空间——集镇街巷 | 第55-62页 |
3.2.1 古镇旅游中的集镇街巷空间 | 第55-56页 |
3.2.2 今日集镇街巷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| 第56-62页 |
3.3 以自然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下的村镇公共空间——村农耕区 | 第62-68页 |
3.3.1 城市边缘区农耕区中的休闲观光农业 | 第62-65页 |
3.3.2 城市边缘区中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| 第65-68页 |
4 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中村镇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| 第68-108页 |
4.1 街巷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| 第68-77页 |
4.1.1 集镇旧区传统街巷的保护与更新措施 | 第68-74页 |
4.1.2 集镇新区街巷的人性化措施 | 第74-77页 |
4.2 农耕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| 第77-108页 |
4.2.1 城市边缘区休闲观光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| 第77-80页 |
4.2.2 公共空间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作用 | 第80-83页 |
4.2.3 农耕区旅游公共空间的类型及其设计策略 | 第83-108页 |
5 设计实践——重庆綦江县景秀苑农民新村概念性规划设计 | 第108-120页 |
5.1 重庆农村概况 | 第108-111页 |
5.1.1 重庆地区村镇聚落空间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| 第108-109页 |
5.1.2 重庆地区村镇聚落更新的机遇与发展 | 第109-111页 |
5.2 实践案例 | 第111-120页 |
5.2.1 项目概况 | 第111页 |
5.2.2 设计目标 | 第111-113页 |
5.2.3 设计方法 | 第113-117页 |
5.2.4 小结 | 第117-120页 |
6 结语 | 第120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28页 |
附录 | 第128页 |
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28页 |
B 重庆綦江县景秀苑农民新村概念性规划设计相关图纸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