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乡镇职能部门绩效评估研究--以浙江省楚门镇为例
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次 | 第8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述评 | 第13-16页 |
1.2.1 绩效评估导向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2 绩效评估框架设计研究 | 第14页 |
1.2.3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4 研究分析与评价 | 第16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2 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6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1.1 绩效 | 第20页 |
2.1.2 政府绩效 | 第20-21页 |
2.1.3 政府绩效评估 | 第21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1-26页 |
2.2.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绩效评估 | 第21-24页 |
2.2.2 治理理论与绩效评估 | 第24-26页 |
3 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与比较分析 | 第26-35页 |
3.1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实践 | 第26-29页 |
3.1.1 美国:研究所联合媒体评估州政府绩效 | 第26-27页 |
3.1.2 韩国:经营诊断委员会评估部门绩效 | 第27-29页 |
3.2 国内政府绩效评估实践 | 第29-33页 |
3.2.1 甘肃:高校受托开展绩效评估 | 第29-31页 |
3.2.2 浙江富阳:分类评估乡镇政府绩效 | 第31-33页 |
3.3 国内外实践比较分析 | 第33-35页 |
4 楚门镇绩效管理建设的实践探索 | 第35-47页 |
4.1 楚门镇绩效管理建设的背景 | 第35-36页 |
4.2 楚门镇绩效管理建设的成效 | 第36-39页 |
4.2.1 “效能卡、效能手册”的运作 | 第36-37页 |
4.2.2 “幸福指数”的评估 | 第37-39页 |
4.3 楚门镇绩效管理建设的缺陷 | 第39-47页 |
4.3.1 评估主体方面 | 第41-42页 |
4.3.2 评估顺序方面 | 第42-43页 |
4.3.3 评估指标方面 | 第43-44页 |
4.3.4 评估方法方面 | 第44-45页 |
4.3.5 评估结果应用方面 | 第45-47页 |
5 楚门镇职能部门绩效的评估方案 | 第47-68页 |
5.1 评估原则 | 第47-48页 |
5.2 评估模式 | 第48-49页 |
5.3 评估主体 | 第49-50页 |
5.4 评估顺序 | 第50-52页 |
5.4.1 评估准备阶段 | 第50-51页 |
5.4.2 评估实施阶段 | 第51页 |
5.4.3 评估结果应用阶段 | 第51-52页 |
5.5 评估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5.1 定性评估方法 | 第52-53页 |
5.5.2 定量评估方法 | 第53页 |
5.5.3 综合性评估方法 | 第53-54页 |
5.6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4-65页 |
5.6.1 指标体系的模型依据 | 第54-56页 |
5.6.2 指标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| 第56-58页 |
5.6.3 评估指标的种类 | 第58-61页 |
5.6.4 评估主体的赋权 | 第61-62页 |
5.6.5 评估指标体系的赋权 | 第62-65页 |
5.7 评估结果应用 | 第65-68页 |
5.7.1 评估报告的内容 | 第65-66页 |
5.7.2 评估结果的公示 | 第66页 |
5.7.3 评估结果与激励措施 | 第66-6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8-69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69页 |
6.3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录 | 第74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