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言 | 第10-14页 |
0.1 选题的缘由 | 第10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0.3 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13页 |
0.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基础理论 | 第14-22页 |
1.1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1.1.1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1.2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双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| 第15页 |
1.2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性质 | 第15-18页 |
1.2.1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内部结构的不同性质 | 第16-17页 |
1.2.2 财产性抑或非财产性 | 第17页 |
1.2.3 自益性抑或共益性 | 第17页 |
1.2.4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独立性 | 第17-18页 |
1.3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功能 | 第18-20页 |
1.3.1 防止股权被稀释 | 第18-19页 |
1.3.2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| 第19页 |
1.3.3 增加新发行股票对股东的吸引力 | 第19-20页 |
1.4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法理依据 | 第20-22页 |
1.4.1 股东的比例性利益说 | 第20页 |
1.4.2 股东地位说 | 第20页 |
1.4.3 公积金比例说 | 第20页 |
1.4.4 股东平等原则说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境外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的比较与剖析 | 第22-28页 |
2.1 境外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立法比较 | 第22-25页 |
2.1.1 英美法系 | 第22-23页 |
2.1.2 大陆法系 | 第23-25页 |
2.2 境外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制度剖析 | 第25-28页 |
2.2.1 立法体例的理论划分 | 第25-26页 |
2.2.2 形式上的差异与功能上的趋同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的现状 | 第28-32页 |
3.1 我国立法现状 | 第28-29页 |
3.1.1 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法律供给不足 | 第28-29页 |
3.1.2 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相关法律实践性不强 | 第29页 |
3.2 我国股东优先认购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2页 |
3.2.1 利用股东优先认购权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 | 第29-30页 |
3.2.2 对股东优先认购权不合理的排除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的设计与完善 | 第32-48页 |
4.1 我国在新股认购优先权制度方面的立法模式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
4.1.1 根植于我国公司法律的价值判断 | 第32-33页 |
4.1.2 立法模式的选择 | 第33页 |
4.2 普通新股优先认购权的适用与排除 | 第33-37页 |
4.2.1 适用的特殊情形 | 第34-35页 |
4.2.2 股东优先认购权的排除的形式要件与实质审查 | 第35-37页 |
4.3 特殊新股发行优先认股权的适用与排除 | 第37-40页 |
4.3.1 可转换公司债的新股优先认购权 | 第37-38页 |
4.3.2 为实现股权激励的新股优先认购权 | 第38-40页 |
4.4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实现 | 第40-44页 |
4.4.1 优先认股权的放弃 | 第40页 |
4.4.2 优先认股权的行使 | 第40-43页 |
4.4.3 优先认股权的转让 | 第43-44页 |
4.5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救济途径 | 第44-48页 |
4.5.1 请求停止新股发行 | 第45-46页 |
4.5.2 有关新股发行股东大会决议无效或撤销之诉 | 第46页 |
4.5.3 请求法院责令公司股东大会重新做出决议赋予其优先认购权 | 第46页 |
4.5.4 请求控股股东或大股东购买异议股东股份 | 第46-47页 |
4.5.5 请求侵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