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标淡化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9页 |
第2章 商标淡化概述 | 第9-13页 |
2.1 商标淡化理论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2.2 商标淡化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0-11页 |
2.2.1 商标淡化的概念 | 第10页 |
2.2.2 商标淡化的特征 | 第10-11页 |
2.3 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 | 第11-13页 |
2.3.1 弱化 | 第11页 |
2.3.2 丑化 | 第11-13页 |
第3章 商标淡化理论 | 第13-19页 |
3.1 混淆与淡化 | 第13-15页 |
3.1.1 混淆 | 第13页 |
3.1.2 二者的联系 | 第13-14页 |
3.1.3 二者的区别 | 第14-15页 |
3.2 商标淡化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6页 |
3.2.1 广告功能变迁说 | 第15页 |
3.2.2 商标显著性保护说 | 第15-16页 |
3.3 商标淡化适用的对象 | 第16-17页 |
3.4 商标淡化的证明标准 | 第17-18页 |
3.4.1 对证明标准的分歧 | 第17页 |
3.4.2 采纳“淡化可能性”标准的合理性 | 第17-18页 |
3.4.3 美国“淡化可能性”标准的确立 | 第18页 |
3.5 商标淡化是否要求主观过错 | 第18-19页 |
第4章 美国商标淡化立法发展沿革 | 第19-22页 |
4.1 《联邦商标淡化法》(FTDA)的通过 | 第19页 |
4.2 1999年对FTDA的修改 | 第19-20页 |
4.3 2006年TDRA的通过 | 第20-22页 |
第5章 我国商标反淡化的现状和立法建议 | 第22-28页 |
5.1 商标法的规定 | 第22页 |
5.2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问题 | 第22-24页 |
5.2.1 解释的规定 | 第22-23页 |
5.2.2 解释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5.3 我国的司法实践 | 第24-26页 |
5.3.1 “伊利YiIi案” | 第25页 |
5.3.2 “涧楠春”案 | 第25-26页 |
5.4 立法建议 | 第26-28页 |
结语 | 第28-29页 |
致谢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