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| 第10-15页 |
| ·基本概念的不同阐述 | 第10-11页 |
| ·有关政治大国认同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有关对印度政治大国战略分析的研究 | 第12-15页 |
| ·论文思路及主要观点 | 第15页 |
| ·论文思路 | 第15页 |
| ·主要观点 | 第15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软实力的相关理论 | 第17-22页 |
| ·软实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| 第17页 |
| ·软实力的概念 | 第17-20页 |
| ·软实力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| ·软实力运用的主体 | 第18页 |
| ·软实力的资源 | 第18-19页 |
| ·软实力实现的方式 | 第19-20页 |
| ·软实力的战略性地位 | 第20-22页 |
| ·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20页 |
| ·有助于构建良好国际形象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印度政治大国目标与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换 | 第22-30页 |
| ·尼赫鲁时期的不结盟外交与第三世界领袖 | 第22-23页 |
| ·不结盟外交政策的选择 | 第22-23页 |
| ·不结盟外交的展现 | 第23页 |
| ·不结盟外交对大国地位的影响 | 第23页 |
| ·后尼赫鲁时期的实力主义外交与地区大国 | 第23-25页 |
| ·实力主义外交的展现 | 第23-24页 |
| ·实力主义外交制约政治大国战略 | 第24-25页 |
| ·冷战后日益凸显的软实力外交与全球政治大国 | 第25-27页 |
| ·提升软实力的战略性地位 | 第25-26页 |
| ·软实力外交的展现 | 第26页 |
| ·印度外交的非洲战略 | 第26-27页 |
| ·中日两国的非洲政策对印度的启示 | 第27-30页 |
| ·日本经验对印度的启示 | 第27-28页 |
| ·中国经验的启示 | 第28-30页 |
| 第四章 民生导向的印非经济外交 | 第30-40页 |
| ·甘地人本主义思想在经济外交中的“软渗透” | 第30-31页 |
| ·甘地的人本主义思想 | 第30页 |
| ·对非经济政策中的甘地思想体现 | 第30-31页 |
| ·形式多样的民生援助 | 第31-35页 |
| ·资金和技术援助 | 第31-32页 |
| ·基础设施投资 | 第32-33页 |
| ·人力资源领域的援助 | 第33-34页 |
| ·医疗、卫生领域的援助 | 第34页 |
| ·农业援助. | 第34-35页 |
| ·造福民生的经贸合作 | 第35-38页 |
| ·政府扶持惠民产业发展 | 第35-36页 |
| ·跨国公司重视社会责任 | 第36-38页 |
| ·民生外交的政治成效 | 第38-40页 |
| ·非洲支持印度“入常” | 第38页 |
| ·非洲认同印度的政治大国形象 | 第38-40页 |
| 第五章 责任与义务——印非政治外交中的辐射力 | 第40-48页 |
| ·积极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 | 第40-42页 |
| ·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| 第40-41页 |
| ·在非洲的联合国维和中表现卓越 | 第41-42页 |
| ·加强与非洲在全球问题上的合作 | 第42-46页 |
| ·创制有利于非洲发展的国际规制 | 第42-44页 |
| ·非传统安全上的合作 | 第44-46页 |
| ·政治外交的成效 | 第46-48页 |
| ·非洲支持印度“入常” | 第46-47页 |
| ·非洲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| 第47-48页 |
| 第六章 印度对非洲外交的软实力结构 | 第48-55页 |
| ·文化、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上的吸引力 | 第48-49页 |
| ·文化、价值观上的吸引力 | 第48-49页 |
| ·发展模式上的吸引力 | 第49页 |
| ·国际形象的塑造力、国际规则的创制力和国际义务的承担力 | 第49-51页 |
| ·国际形象的塑造力 | 第49-50页 |
| ·国际规则的创制力 | 第50-51页 |
| ·国际义务的承担力 | 第51页 |
| ·将本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非洲国家利益的能力 | 第51-55页 |
| ·以民生领域的比较优势提升非洲民众生活水平 | 第52页 |
| ·以经贸领域的比较优势改变非洲落后的社会面貌 | 第52-55页 |
| 第七章 印度的软实力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| 第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