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螺栓联接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基于振动分析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2.2 基于压电阻抗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| 第13-15页 |
1.2.3 基于声弹性效应法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2.4 基于超声波能量法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2.5 基于时间反演法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| 第17页 |
1.3 分形理论在工程粗糙表面上的应用 | 第17-20页 |
1.3.1 工程粗糙表面的分形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.2 工程粗糙面接触模型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3页 |
1.4.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螺栓联接件结合面接触特性研究 | 第23-53页 |
2.1 螺栓联接界面表面分形研究 | 第23-33页 |
2.1.1 分形的基本理论 | 第23-26页 |
2.1.2 粗糙表面的分形模拟 | 第26-28页 |
2.1.3 螺栓联接界面表面二维形貌测量 | 第28-32页 |
2.1.4 螺栓联接界面的分形表征 | 第32-33页 |
2.2 螺栓联接界面表面接触研究 | 第33-51页 |
2.2.1 分形接触模型的建立 | 第33-41页 |
2.2.2 分形模型数值分析 | 第41-45页 |
2.2.3 螺栓联接界面接触面积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5-49页 |
2.2.4 螺栓联接界面有效接触范围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9-5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3章 超声波在螺栓联接界面传播特性研究 | 第53-76页 |
3.1 超声波及其特性 | 第53-55页 |
3.1.1 超声波的分类 | 第53页 |
3.1.2 超声波特征参量 | 第53-54页 |
3.1.3 超声波的特性 | 第54-55页 |
3.1.4 高斯脉冲波 | 第55页 |
3.2 超声波在螺栓联接界面的能量传递模型 | 第55-61页 |
3.3 超声波在螺栓联接界面传播的有限元分析 | 第61-73页 |
3.3.1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| 第61-63页 |
3.3.2 超声脉冲波中心频率的选取 | 第63-65页 |
3.3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5-73页 |
3.4 能量传递模型的数值分析 | 第73-7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4章 基于压电主动传感与超声波能量传递的螺栓联接状态监测 | 第76-104页 |
4.1 压电材料基本特性 | 第76-78页 |
4.1.1 压电材料 | 第76-77页 |
4.1.2 压电效应 | 第77页 |
4.1.3 压电传感器 | 第77-78页 |
4.2 基于压电主动传感与超声波能量传递的螺栓联接状态监测 | 第78-100页 |
4.2.1 基于能量法的螺栓联接状态监测研究 | 第78-85页 |
4.2.2 基于时间反演法的螺栓联接状态监测研究 | 第85-100页 |
4.3 基于宏观接触面可控的螺栓预紧力监测研究 | 第100-102页 |
4.3.1 基于宏观接触面可控的螺栓预紧力监测方案 | 第100-101页 |
4.3.2 初步实验及结果 | 第101-10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5章 基于频率跟踪法的螺栓联接状态监测研究 | 第104-112页 |
5.1 频率跟踪法原理 | 第104页 |
5.2 频率跟踪法的实验研究 | 第104-111页 |
5.2.1 实验试样和装置 | 第104-106页 |
5.2.2 实验过程 | 第106-107页 |
5.2.3 结果及分析 | 第107-11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2-115页 |
6.1 总结 | 第112-11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13页 |
6.3 展望 | 第113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4页 |
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24-126页 |
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26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