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燃料化学工业(总论)论文--燃料种类及性质论文

生物油煤浆的制备及其气化特性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文献综述第13-39页
    1.1 我国的能源现状第13页
    1.2 生物质能利用工艺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生物油煤浆的提出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煤浆燃料的发展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煤浆的流变特性研究进展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煤浆的流变类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煤浆的流变特性的影响因素第17-20页
    1.6 煤浆的雾化特性研究进展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雾化喷嘴的类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煤浆雾化特性的测量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煤浆雾化特性的影响因素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煤浆雾化特性随空间的分布第25-26页
    1.7 煤浆的气化特性研究进展第26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水煤浆气化技术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生物油/焦浆气化技术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其他煤浆气化技术第30-36页
    1.8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研究思路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研究内容第36-39页
2 生物油煤浆的成浆特性第39-5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9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原料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煤浆制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稳定性测定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流变性测定方法第42页
    2.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2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稳定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生物油煤浆的流变类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影响煤浆表观黏度的主要煤质因素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煤粉浓度对表观黏度的影响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固体颗粒粒度分布对表观黏度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温度对表观黏度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3 生物油煤浆的雾化特性第53-7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3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原料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物油煤浆的制备及其黏度的测定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实验设计第59页
    3.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验的重复性第61-62页
    3.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2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喷嘴的适用性及其结构的选择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雾化液滴的平均粒径与粒径分布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雾化液滴的速度分布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高温气化反应器喷嘴的设计第70-7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4 生物油煤浆的气化特性第73-9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3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73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原料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装置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方法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设计第79-80页
    4.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0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可信性及重复性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燃料的气化特性比较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生物油与煤在气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操作条件对生物油煤浆气化特性的影响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生物油煤浆的热力学平衡计算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生物油煤浆与水煤浆的工艺计算第96-9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7-99页
5 生物油煤浆气化反应固体产物的表征第99-10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9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原料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反应性分析方法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形貌分析方法第101页
    5.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01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飞灰的反应性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飞灰的形貌表征第104-10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7-109页
6 结论与展望第109-113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109-110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10页
    6.3 工作展望第110-113页
符号表第113-115页
参考文献第115-121页
附录 数字图像处理的程序第121-127页
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第127-129页
致谢第129-130页

论文共13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潜热型控温包装系统传热模型与试验研究
下一篇:含阻系统中多孔板的流动分析及其工业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