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采油工程论文--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(二次、三次采油)论文

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技术政策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8-18页
    1.1 国内外致密砂岩油藏开发技术调研第8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致密油的涵义及评价标准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致密油藏典型开发技术第9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CO_2吞吐技术发展及应用状况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CO_2吞吐效果的技术评价参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CO_2吞吐国内外应用情况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-18页
第2章 油田概况及开发生产特征第18-27页
    2.1 H油田概况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构造特征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沉积特征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裂缝特征第20页
    2.2 开采动态特征分析第20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投产初期生产特征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目前生产特征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衰竭开采阶段开发特征分析第23-27页
第3章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CO_2吞吐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第27-54页
    3.1 油藏流体PVTi拟合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拟组分划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注气前地层流体PVT实验数据拟合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地层流体拟组分临界特征参数第28-29页
    3.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网格划分及主要属性参数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应力敏感性的考虑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相渗曲线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井筒中流体流动的模拟第33页
    3.3 混相与非混相吞吐的实现条件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最小混相压力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吞吐类型的实现条件第34-36页
    3.4 转吞吐时机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3.5 含水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3.6 井型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不同井型下CO_2吞吐效果的差别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水平井压裂级数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水平井长度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压裂裂缝长度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6 裂缝半长与裂缝级数的匹配对CO_2吞吐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3.7 最佳周期注入量及影响因素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不同生产周期的最佳周期注入量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不同转吞吐时机下的最佳周期注入量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不同水平井长度下最佳周期注入量第46-47页
    3.8 CO_2吞吐最佳注入速度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3.9 CO_2吞吐最佳焖井时间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3.10 单井吞吐对邻井生产的影响第50-54页
第4章 先导试验井组CO_2吞吐注采参数优化设计第54-88页
    4.1 三维地质建模第54-56页
    4.2 试验井组优选第56-57页
    4.3 试验井组数值模拟研究第5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衰竭开采历史拟合第61-69页
    4.4 CO_2吞吐注采参数优化设计第69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分区转注顺序研究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转吞吐时机优化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周期注入量优化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焖井时间优化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注入速度优化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吞吐生产方式的优化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注采参数优化小结第84页
    4.5 试验井组CO_2吞吐开发指标预测第84-86页
    4.6 风险分析及实施要求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风险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实施要求第87-88页
第5章 结论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2页
致谢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技术
下一篇:基于修正DCF法的资源型企业价值评估研究--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