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0页 |
·小麦赤霉病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·小麦赤霉病概述 | 第10-11页 |
·禾谷镰孢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| 第11-12页 |
·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穗部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小麦与禾谷镰孢菌互作过程中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3页 |
·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·基因敲除 | 第13-15页 |
·其它真菌转化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关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(HDAC)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·HDAC 概述 | 第16-17页 |
·HDACs 在医学上的研究 | 第17页 |
·HDACs 在植物和真菌中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禾谷镰孢菌HDAC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突变体的筛选和验证 | 第20-33页 |
·前言 | 第20页 |
·材料、试剂、仪器及培养基 | 第20-21页 |
·材料 | 第20页 |
·试剂、耗材及仪器 | 第20-21页 |
·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方 | 第2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1-28页 |
·禾谷镰孢菌HDACs 基因核酸序列下载 | 第21-22页 |
·侧翼序列扩增引物和检测引物的设计 | 第22页 |
·禾谷镰孢菌的培养与取样 | 第22页 |
·真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 | 第22-23页 |
·质粒pC81003 的提取 | 第23页 |
·重叠PCR(split PCR) | 第23-24页 |
·琼脂糖凝胶DNA 回收 | 第24-25页 |
·PCR 产物浓缩 | 第25页 |
·原生质体制备及PGE 介导的转化 | 第25-26页 |
·快速小量提取转化子菌丝DNA | 第26页 |
·PCR 初筛转化子 | 第26页 |
·Southern blot 验证突变体 | 第26-28页 |
·突变体的保存 | 第28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2页 |
·获得的转化子及PCR 初筛过后得到的突变体 | 第28-30页 |
·Southern blot 验证结果 | 第30-32页 |
·突变体(mutant)和异位突变体(ectopic)的保存 | 第32页 |
·讨论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突变体hdf1、hdf2、hdf3、hdf4 的生物学特征观察以及致病性测试 | 第33-42页 |
·前言 | 第33页 |
·材料、试剂、仪器及培养基 | 第33页 |
·材料 | 第33页 |
·试剂、耗材及仪器 | 第33页 |
·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方 | 第3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3-35页 |
·突变体菌株的形态观察 | 第33-34页 |
·突变体的分生孢子数目统计和形态观察 | 第34页 |
·突变体菌丝形态观察 | 第34页 |
·有性生殖试验 | 第34页 |
·接种小麦穗的致病性实验 | 第34-35页 |
·接种玉米的致病性实验 | 第35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0页 |
·突变体菌株的形态 | 第35-37页 |
·四个突变体hdf1、hdf2、hdf3、hdf4 的孢子形态和孢子数量 | 第37页 |
·有性生殖试验 | 第37-39页 |
·接种小麦穗的致病性实验 | 第39页 |
·接种玉米的致病性实验 | 第39-40页 |
·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基因HDF1 的功能验证实验 | 第42-59页 |
·前言 | 第42页 |
·材料、试剂、仪器及培养基 | 第42-43页 |
·质粒和菌种 | 第42页 |
·试剂及仪器 | 第42页 |
·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方 | 第42-4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3-49页 |
·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3页 |
·双突变体的获得检测和验证 | 第43-44页 |
·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| 第44页 |
·酵母转化实验 | 第44-45页 |
·互补赤霉菌突变体的回复突变实验 | 第45-46页 |
·用尼罗红染色突变体菌丝 | 第46页 |
·原生质制备时的差异实验 | 第46-47页 |
·在不同平板上的压力筛选(过氧化氢) | 第47页 |
·亚细胞定位 | 第47页 |
·突变体的HDAC 活性检测实验 | 第47页 |
·下游基因的定量PCR 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8页 |
·进化树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双突变体的获得及其特征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回复突变结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尼罗红染色结果 | 第54页 |
·原生质体制备时野生型和突变体hdf1 的差异 | 第54-55页 |
·压力筛选 | 第55页 |
·亚细胞定位 | 第55-56页 |
·HDAC 活性检测实验 | 第56-57页 |
·定量PCR 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讨论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附录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