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7页 |
·冠层太阳辐射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·冠层叶面积指数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叶角的研究 | 第15页 |
·林隙分数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冠层结构及光照特性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仪器简介 | 第17-18页 |
·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3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·试验区概况 | 第2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·试验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枣树冠层各指标在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研究 | 第20页 |
·不同林龄枣树冠层结构差异性研究 | 第20页 |
·不同坡向枣树冠层结构差异性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枣树冠层各项生态指标和光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| 第2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1页 |
·观测指标及观测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枣树冠层结构及其光照特性动态变化研究 | 第23-31页 |
·坡地枣树冠层叶面积指数比较研究 | 第23页 |
·LAI 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3-24页 |
·林隙分数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4-25页 |
·平均叶倾角和叶角的变化规律 | 第25-27页 |
·平均叶倾角的动态变化 | 第25-26页 |
·叶面积密度和累积叶面积密度分布 | 第26-27页 |
·冠层透光率和冠层总辐射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7-29页 |
·冠层透光率的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7页 |
·冠层上方总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7-28页 |
·冠层下方总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8-29页 |
·叶面积和叶绿素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9-30页 |
·叶面积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9页 |
·叶绿素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9-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不同林龄枣树冠层结构及其光照特性差异性研究 | 第31-37页 |
·林隙分数和叶面积指数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林龄林隙分数比较 | 第31页 |
·不同林龄叶面积指数比较 | 第31-32页 |
·平均叶倾角和冠下光和有效辐射平均密度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林龄平均叶倾角比较 | 第32页 |
·不同林龄冠下光合有效辐射比较 | 第32-33页 |
·叶绿素与叶面积 | 第33-34页 |
·不同林龄叶绿素含量比较 | 第33-34页 |
·不同林龄叶面积比较 | 第34页 |
·林冠枝量 | 第34-35页 |
·冠幅测量 | 第35页 |
·产量 | 第35-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不同坡向枣树冠层结构及其光照特性差异性研究 | 第37-43页 |
·林隙分数和叶面积指数 | 第37-38页 |
·不同坡向林隙分数比较 | 第37页 |
·不同坡向叶面积指数比较 | 第37-38页 |
·平均叶倾角和管辖光合有效辐射平均密度 | 第38-39页 |
·不同坡向平均叶倾角比较 | 第38页 |
·不同坡向冠下光合有效辐射比较 | 第38-39页 |
·叶绿素与叶面积 | 第39-41页 |
·不同坡向叶绿素含量比较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坡向叶面积比较 | 第40-41页 |
·林冠枝量 | 第41页 |
·冠幅测量 | 第41页 |
·产量 | 第41-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冠层各指标相关性研究 | 第43-50页 |
·林隙分数和开度 | 第43-45页 |
·叶面积指数 | 第45页 |
·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平均密度 | 第45-47页 |
·其他指标 | 第47-49页 |
·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0-52页 |
·结论 | 第50-51页 |
·讨论 | 第51页 |
·建议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