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·粉煤灰 | 第11-14页 |
| ·粉煤灰的产生 | 第11-12页 |
| ·粉煤灰的基本性能 | 第12-14页 |
| ·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| ·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·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| ·混凝土干燥收缩性能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| 第21-30页 |
| ·塑性收缩 | 第21页 |
| ·自生收缩 | 第21-22页 |
| ·温度收缩 | 第22-23页 |
| ·碳化收缩 | 第23页 |
| ·干燥收缩 | 第23-29页 |
| ·干燥收缩的定义 | 第23页 |
| ·影响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因素 | 第23-25页 |
| ·降低混凝土干燥收缩的途径 | 第25-27页 |
| ·干燥收缩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机理和计算模型研究 | 第30-38页 |
| ·混凝土干燥收缩机理 | 第30-32页 |
| ·美国的柏惠尔斯(T.C.Powers)对于干缩机理的假说 | 第30页 |
| ·毛细管张力学说 | 第30-31页 |
| ·凝胶体颗粒表面能变化理论 | 第31-32页 |
| ·层间水迁移理论 | 第32页 |
| ·混凝土收缩的计算模型 | 第32-37页 |
| ·CEB—FIP(1978)收缩估算公式 | 第32-33页 |
| ·ACI209 委员会收缩估算公式 | 第33-34页 |
| ·英国 BS5400 收缩估算公式 | 第34-35页 |
| ·前苏联学者建立的估算模式 | 第35页 |
| ·法国列尔密脱提出的收缩率计算公式 | 第35页 |
| 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收缩估算公式 | 第35-36页 |
| ·我国著名学者王铁梦的计算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干燥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| 第38-51页 |
| ·试验原材料 | 第38-43页 |
| ·水泥 | 第38-39页 |
| ·粉煤灰 | 第39页 |
| ·粗骨料 | 第39-41页 |
| ·细骨料 | 第41-42页 |
| ·混凝土外加剂 | 第42-43页 |
| ·试验配合比 | 第43-44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试验装置 | 第44页 |
| ·试验步骤 | 第44页 |
| ·试验数据处理 | 第44-45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45-49页 |
| ·试验结果的简单处理 | 第45-46页 |
| ·干缩与龄期之间的关系 | 第46-48页 |
| ·利用MATLAB 软件对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进行拟合 | 第48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第五章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干缩与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| 第51-59页 |
| ·强度和干缩之间相关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| 第51-52页 |
| ·影响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因素 | 第52-53页 |
| ·混凝土的强度试验 | 第53-57页 |
| ·试验原材料 | 第53页 |
| ·试验配合比 | 第53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54-57页 |
| ·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| 第57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