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

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实践与发展对策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1-18页
   ·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国外主要研究理论和观点第11页
     ·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第11-12页
   ·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概况第12页
     ·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·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发展历程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5页
     ·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存在的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的目的第16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的方法第17-18页
第二章 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发展第18-25页
   ·安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发展背景第18页
   ·安阳阳光工程发展的几个阶段第18-23页
     ·萌芽阶段(2004 年-2005 年)第18-19页
     ·起步阶段(2005 年-2006 年)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发展阶段(2006 年-2007 年)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全面提升阶段(2007 年-今)第21-23页
   ·安阳市阳光工程发展概况与主要特点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基本情况第23页
     ·主要特点第23-25页
第三章 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制度保障第25-34页
   ·领导重视与政府推动第25页
   ·落实各项制度与培训质量提升第25-26页
   ·建设服务大厅与提高服务手段第26页
   ·加强督导检查与严格奖惩措施第26-27页
     ·严格项目管理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强化督导第27页
     ·加强社会监督第27页
   ·加大宣传力度与营造浓厚氛围第27页
   ·创新培训模式与打造安阳品牌第27-34页
     ·订单培训第27页
     ·校企联办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委托培训第28页
     ·定向培训第28-32页
     ·创业培训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其它模式第33-34页
第四章 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实践分析第34-41页
   ·安阳市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结果分析第34-37页
     ·阳光工程立项符合经济发展需求,培训机构选择基本符合条件第34页
     ·培训职业选择合乎市场需求,岗位层次有所提高第34-35页
     ·资金落实情况良好,财政资金带动作用明显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当地资源利用合理,安阳品牌显现第36页
     ·农民工经济收入增加,间接带动乡镇经济发展第36-37页
     ·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第37页
   ·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7-41页
     ·组织招生和选择用工单位困难,培训转移就业率低第38页
     ·配套人员、资金不到位,管理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第38-40页
     ·重培训转移,轻后续服务第40页
     ·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第40页
     ·生源定界不明第40-41页
第五章 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对策与建议第41-49页
   ·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对策第41-44页
     ·加强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工作,抓住招生高峰期第41页
     ·进一步规范基地认定制度,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筛选第41页
     ·强化融资渠道,督促工作管理经费到位第41-42页
     ·严格执行五项制度,层层落实职责第42页
     ·探索创新机制,坚持管培分离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加强监督管理,检查验收要到位第43页
     ·加强就业后续管理和服务第43页
     ·加大宣传力度,改变农民认识,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·整合有限资源,调整“阳光工程”的培训定位第44页
   ·安阳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几点建议第44-49页
     ·坚持注重实效、农民受益的原则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坚持以县为主、部门协作配合的原则第45页
     ·构建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体系第45页
     ·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体系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长效工作机制第46-47页
     ·规范农民培训监管机制第47页
     ·建立目标考核与绩效评价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第47页
     ·建立引导转移与惠民利民相结合的服务机制第47-49页
第六章 结论与讨论第49-51页
   ·结论第49页
   ·讨论第49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作者简介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精明增长的铜山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
下一篇:山西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