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药理学论文

九种清热解毒类中草药抑菌、抗HCV活性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英文缩略表第16-1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4页
    1.1 中草药抑菌活性研究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中草药主要抑菌成分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中草药抑菌作用机理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中草药逆转细菌耐药机制第23-25页
    1.2 中草药抗病毒研究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单味药的抗病毒作用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中药复方制剂抗病毒作用研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清热解毒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第28-30页
    1.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30-32页
    1.4 实验技术路线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总体实验流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体外抑菌、抗HCV实验流程第33-34页
第二章 九种中草药粗提物抑菌、抗HCV活性研究第34-79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4-35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仪器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配制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仪器第37-38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中药各极性段粗提物的制备与分离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细菌抑制活性检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肝癌细胞系Huh7.5.1的培养和J6/JFH1病毒培养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Real Time RT-PCR检测方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MTT法药物细胞毒性检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待测药物病毒抑制作用检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待测药物选择指数(SI值)测定第45页
    2.4 抑菌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5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东紫苏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板蓝根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金银花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野菊花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蒲公英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黄柏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川黄连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8 夏枯草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9 连翘提取物各萃取相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第61-63页
    2.5 中药不同极性提取物抗HCV结果与分析第63-7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Real Time RT-PCR结果标准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重组人干扰素(IFNα-2b)和利巴韦林(RBV)抗HCV的活性检测结果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东紫苏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板蓝根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金银花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6 野菊花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7 蒲公英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8 黄柏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9 川黄连各萃取相体外HCV活性研究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0 夏枯草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1 连翘各萃取相体外抗HCV活性研究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2 九种中药体外抗HCV有效性的评价第74-76页
    2.6 讨论第76-77页
    2.7 小结第77-79页
第三章 香薷属植物东紫苏抑菌、抗HCV活性研究第79-10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79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仪器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植物来源第80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快速发现与靶向分离目标组分或目标化合物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东紫苏中分离化合物体外抗HCV活性评价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东紫苏中分离化合物抑菌活性评价第82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分析第82-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抗HCV活性追踪从东紫苏中分离到的化合物结构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重组人干扰素(IFN α-2b)和利巴韦林(RBV)抗HCV的活性检测结果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东紫苏中分离化合物体外抗HCV活性评价第84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东紫苏中分离化合物抑菌活性评价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各化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第101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抑菌抗病毒活性研究情况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东紫苏中体外抑菌抗HCV活性成分评价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东紫苏主要成份活性研究讨论第102-103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103-105页
第四章 结论第105-107页
致谢第107-108页
参考文献第108-115页
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目录第115-116页
附录B 抑菌图片第116-121页

论文共12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栀子大黄汤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
下一篇:油茶根中皂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