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精药材企业质量标准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1.1 黄精药材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1.1 来源与分布 | 第13页 |
1.1.2 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2 黄精的化学成分 | 第15-16页 |
1.2.1 黄精多糖 | 第15页 |
1.2.2 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| 第15页 |
1.2.3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| 第15-16页 |
1.2.4 黄酮 | 第16页 |
1.3 黄精的药理学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3.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3.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3.3 抗衰老 | 第17页 |
1.3.4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| 第17-18页 |
1.3.5 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| 第18页 |
1.4 黄精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| 第18页 |
1.5 黄精加工工艺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5.1 黄精炮制法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5.2 不同加工工艺对黄精有效成分影响 | 第19-20页 |
1.6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6.1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| 第20-21页 |
1.6.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3-41页 |
引言 | 第23页 |
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1.1 仪器 | 第23页 |
2.1.2 试剂 | 第23页 |
2.1.3 供试样品 | 第23-24页 |
2.2 基源 | 第24-26页 |
2.2.1 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2.2 植物形态 | 第25-26页 |
2.3 性状鉴定 | 第26页 |
2.3.1 方法 | 第26页 |
2.3.2 性状 | 第26页 |
2.4 显微鉴别 | 第26-28页 |
2.4.1 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5 理化鉴别 | 第28-29页 |
2.5.1 皂苷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| 第28-29页 |
2.5.2 多糖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| 第29页 |
2.6 薄层鉴别 | 第29-30页 |
2.7 检查项目 | 第30-31页 |
2.7.1 水分测定 | 第30页 |
2.7.2 总灰分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7.3 酸不溶性灰分 | 第31页 |
2.8 浸出物 | 第31-33页 |
2.8.1 水溶性浸出物 | 第32页 |
2.8.2 醇溶性浸出物 | 第32-33页 |
2.9 黄精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| 第33-37页 |
2.9.1 黄精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| 第33-35页 |
2.9.2 皂苷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| 第35-37页 |
2.10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1页 |
第三章 结论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黄精药材企业质量标准草案 | 第43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