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框架论文

独立基础上RC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及应用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2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阶段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发展方向第14-15页
    1.3 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17-20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-22页
第2章 独立基础上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基本理论第22-47页
    2.1 土-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的建立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模型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土-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参数计算第25-28页
    2.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Pushover水平侧力加载模式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结构抗震性能点的确定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36页
    2.3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用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SAP2000程序介绍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混凝土本构关系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钢筋本构关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集中塑性铰模型第39-41页
    2.4 Pushover实例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工程概况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模型的建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Pushover分析结果第43-4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3章 独立基础上框架结构的Pushover方法分析第47-66页
    3.1 场地和地震分组的划分及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实现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的划分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实现第47-48页
    3.2 两种体系下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两种体系不同侧力加载下的能力曲线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不同侧力模式下两种体系框架结构的性能点处地震反应第50-51页
    3.3 不同场地类别上的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框架结构Pushover结果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3.4 独立基础上基础梁对结构Pushover分析结果的影响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基础梁的设置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不同尺寸地基梁的结构Pushover结果分析第55-58页
    3.5 独立基础上框架结构的时程分析及对比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SAP2000中的动力时程分析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地震波的选取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时程分析结果与Pushover分析结果对比第63-6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第4章 Pushover方法的保证率和适用性研究第66-83页
    4.1 实际需求谱Pushover分析方法第66页
    4.2 模型的建立第66-69页
    4.3 Pushover分析方法求解性能点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能力曲线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顶点位移和性能点第71-73页
    4.4 保证率求解及结果统计分析第73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ushover分析方法顶点位移的保证率第73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统计结果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结论与展望第83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高温空气能热水器性能实验与模拟研究
下一篇:考虑SSI效应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