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排抗滑桩受力特征分析及优化设计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2.1 抗滑桩的发展历史 | 第13-15页 |
1.2.2 抗滑桩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双排抗滑桩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滑坡防治措施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19-30页 |
2.1 滑坡的防治措施 | 第19-21页 |
2.1.1 滑坡的基本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1.2 滑坡的类型 | 第21页 |
2.2 滑坡防治原则及措施 | 第21-23页 |
2.2.1 滑坡防治原则 | 第21页 |
2.2.2 滑坡防治措施 | 第21-23页 |
2.3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23-28页 |
2.3.1 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3.2 传递系数法 | 第24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抗滑桩内力的计算理论 | 第30-44页 |
3.1 抗滑桩计算的理论 | 第30-35页 |
3.1.1 概述 | 第30页 |
3.1.2 桩身内力计算的“k”法 | 第30-34页 |
3.1.3 桩身内力计算的“m”法 | 第34-35页 |
3.2 有限元法 | 第35-43页 |
3.2.1 概述 | 第35-36页 |
3.2.2 ABAQUS程序简介 | 第36页 |
3.2.3 有限元基本方程 | 第36-38页 |
3.2.4 有限元本构模型 | 第38-40页 |
3.2.5 接触理论 | 第40-42页 |
3.2.6 强度折减理论 | 第42-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抗滑桩受力分析 | 第44-62页 |
4.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| 第44-49页 |
4.1.1 部分及材料性质定义 | 第44-45页 |
4.1.2 模型尺寸 | 第45-46页 |
4.1.3 接触及荷载定义 | 第46页 |
4.1.4 网格划分及分析计算 | 第46-47页 |
4.1.5 分析方案 | 第47-49页 |
4.2 双排抗滑桩受力特征分析 | 第49-61页 |
4.2.1 排距对双排抗滑桩受力特征的影响 | 第49-57页 |
4.2.2 桩身刚度对双排抗滑桩受力特征影响 | 第57-6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| 第62-73页 |
5.0 工程概况 | 第62页 |
5.1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62-64页 |
5.1.1 地形地貌 | 第62页 |
5.1.2 地质构造 | 第62-63页 |
5.1.3 岩土层描述 | 第63-64页 |
5.2 滑坡稳定性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2.1 滑坡形态特征 | 第64-65页 |
5.2.2 滑坡结构特征 | 第65-66页 |
5.3 双排抗滑桩优化设计 | 第66-72页 |
5.3.1 双排抗滑桩设计方案 | 第66-69页 |
5.3.2 双排抗滑桩计算模型 | 第69-70页 |
5.3.3 双排抗滑桩优化设计 | 第70-71页 |
5.3.4 双排抗滑桩经济比较 | 第71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73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