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9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5 研究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概述 | 第13-22页 |
2.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建立的背景 | 第13-16页 |
2.1.1 国内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| 第13-14页 |
2.1.2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| 第14-15页 |
2.1.3 边区巩固和建设的需要 | 第15-16页 |
2.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军政院校概况 | 第16-22页 |
2.2.1 军政干部的摇篮——抗日军政大学 | 第16-17页 |
2.2.2 统一战线的堡垒——陕北公学 | 第17-18页 |
2.2.3 战火中的艺术殿堂——鲁迅艺术文学院 | 第18-19页 |
2.2.4 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盏明灯——中国女子大学 | 第19页 |
2.2.5 党的第一所综合大学——延安大学 | 第19-20页 |
2.2.6 党的理论前沿——中共中央党校 | 第20-21页 |
2.2.7 其他军政院校概况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| 第22-29页 |
3.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的办学理念 | 第22-24页 |
3.1.1 为长期战争服务,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| 第22-23页 |
3.1.2 实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 | 第23页 |
3.1.3 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| 第23-24页 |
3.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的实践活动 | 第24-29页 |
3.2.1 重视干部教育,培养大批党的干部 | 第24-25页 |
3.2.2 参与边区建设和管理 | 第25-26页 |
3.2.3 引领延安整风运动 | 第26-28页 |
3.2.4 开放式办学,民主管理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共产党人与延安时期党的军政院校的情愫 | 第29-35页 |
4.1 毛泽东与军政院校的情愫 | 第29-31页 |
4.1.1 军政院校建立的决策者 | 第29-30页 |
4.1.2 军政院校学员的良师益友 | 第30-31页 |
4.2 张闻天对军政院校的领导建设 | 第31-32页 |
4.2.1 全面领导和提升教育质量 | 第31页 |
4.2.2 担任马列学院院长 | 第31-32页 |
4.3 刘少奇对军政院校的理论指导 | 第32-33页 |
4.4 朱德对军政院校的亲切关怀 | 第33-34页 |
4.5 其他共产党人对军政院校的情愫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的历史贡献及经验启示 | 第35-43页 |
5.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的历史贡献 | 第35-39页 |
5.1.1 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| 第35页 |
5.1.2 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全面发展 | 第35-37页 |
5.1.3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| 第37-38页 |
5.1.4 加强了党的建设,壮大了党员队伍 | 第38页 |
5.1.5 为日后新中国各方面建设储备了大量人才 | 第38-39页 |
5.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政院校的经验启示 | 第39-43页 |
5.2.1 要坚持党的领导作用 | 第39页 |
5.2.2 要高度重视党的干部教育 | 第39-40页 |
5.2.3 必须抓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40-41页 |
5.2.4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| 第41页 |
5.2.5 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| 第41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