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9页 |
1.1 磁共振射频场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 | 第14-15页 |
1.2 B_1 mapping技术及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B_1 mapping技术在MR EPT上的运用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7页 |
1.5 本文结构安排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| 第19-36页 |
2.1 磁共振的成像物理基础 | 第19-26页 |
2.1.1 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及其磁矩 | 第19-21页 |
2.1.2 静磁场中核磁矩的进动 | 第21-23页 |
2.1.3 磁共振现象及Bloch方程 | 第23-26页 |
2.2 磁共振信号 | 第26-29页 |
2.2.1 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| 第26-27页 |
2.2.2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 | 第27-29页 |
2.3 磁共振成像基础 | 第29-33页 |
2.3.1 射频脉冲 | 第29-31页 |
2.3.2 信号的空间编码 | 第31-32页 |
2.3.3 k空间 | 第32-33页 |
2.4 磁共振硬件基础 | 第33-36页 |
2.4.1 主磁体 | 第33-34页 |
2.4.2 梯度线圈 | 第34页 |
2.4.3 射频线圈 | 第34-35页 |
2.4.4 计算机系统及其他辅助设备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常见几种B_1 mapping技术的理论研究 | 第36-46页 |
3.1 B_1 mapping技术的基本原理 | 第37-38页 |
3.2 基于信号强度的B_1 mapping技术 | 第38-43页 |
3.2.1 Double Angle Method(DAM) | 第38-40页 |
3.2.2 Saturated Turbo Flash(satTFL) | 第40-41页 |
3.2.3 Actual flip angle imaging(AFI) | 第41-43页 |
3.3 基于信号相位的B_1 mapping技术 | 第43-45页 |
3.3.1 Bloch-Siegert Shift(BS) | 第43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基于B_1 mapping技术的MR EPT算法的理论研究 | 第46-49页 |
4.1 MR EPT技术背景 | 第46-47页 |
4.2 MR EPT技术原理 | 第47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B_1 mapping技术在体模和人体头部MR EPT中的应用研究 | 第49-58页 |
5.1 体模和人体头部B_1 mapping成像 | 第49-54页 |
5.1.1 FDTD仿真设置 | 第49-50页 |
5.1.2 实测设置 | 第50-51页 |
5.1.3 后期数据处理 | 第51-52页 |
5.1.4 实验结果 | 第52-53页 |
5.1.5 分析与讨论 | 第53-54页 |
5.2 体模和人体头部MR EPT成像 | 第54-58页 |
5.2.1 FDTD仿真设置 | 第54页 |
5.2.2 MR EPT重建结果 | 第54-56页 |
5.2.3 讨论与分析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