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0 前言 | 第11-14页 |
1 八十年代张爱玲形象的重构:回归文学本体张爱玲 | 第14-33页 |
·重构的起始及概述 | 第14-16页 |
·异域的影响与冲击——夏志清《中国现代小说史》 | 第16-23页 |
·"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" | 第17-19页 |
·另种意识形态下的小说家张爱玲 | 第19-21页 |
·"重构"的外力:部分"合谋" | 第21-23页 |
·文学本体张爱玲的重构 | 第23-30页 |
·《遥寄张爱玲》:张爱玲重构的重要推动力 | 第23-25页 |
·双重话语中并置的"遥寄"——亦隐亦现的文学本体张爱玲 | 第25-28页 |
·文学本体张爱玲的特征 | 第28-30页 |
·女性主体意识的张爱玲形象——《浮出历史地表——现代妇女文学研究》个案解析 | 第30-33页 |
2 九十年代张爱玲形象的重构:被经典化的张爱玲 | 第33-45页 |
·张爱玲重构的经典化 | 第33-39页 |
·张爱玲与中国的"现代" | 第33-35页 |
·发掘张爱玲的"现代性" | 第35-39页 |
·都市文化研究中的张爱玲 | 第39-45页 |
·从容地面对海派——吴福辉的《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》 | 第39-41页 |
·参与民间的矛盾——陈思和的都市"民间"与张爱玲 | 第41-45页 |
3 新世纪的张爱玲形象重构:被消费化的张爱玲 | 第45-58页 |
·从自我的写作到大众的改编——论电影《色·戒》的改编 | 第45-51页 |
·自我的写作:小说《色,戒》 | 第45-47页 |
·电影改编:戏剧化、温情冲淡"苍凉" | 第47-51页 |
·《小团圆》的畅销之路 | 第51-58页 |
·《小团圆》的出版及争议 | 第51-54页 |
·《小团圆》热销的文化意味 | 第54-58页 |
4 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2页 |